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關於吃東西,竟然有這麼多哲學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Dana Voss
關於哲學是什麼,就算在哲學家之間,也難有定論。一個能讓大家勉強同意的說法或許是「哲學是某種反思」,然而,當有人不識相地接著問:「所以哲學是哪種反思?」混戰又得重新開打。
作為一個接受分析哲學(analytic philosophy)訓練的人,我經常習慣性地把「哲學上的反思」理解成類似「釐清語意」或者「概念分析」之類的東西。在這些情況下,當我們反思,我們是退後了一步來問自己說:「我剛剛用的那個詞,它的意思到底是什麼?」對於一些人來說,這種追問很鑽牛角尖、令人不耐,但一些例子也顯示,這種哲學反思,可以讓我們用更清楚的語言溝通,避免混淆和誤解。
然而,我也時常意識到,「反思」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另一個常用的意思,是指我們退後一步,去思考眼前的事件是否合理、有沒有更好的處置方式。在這種情況下,反思的對象不再是語言,而是生活中的現象、計畫或抉擇。比起針對語言做的反思,這種針對生活事件做的反思,或許更接近一般人對哲學工作的想像,也更和生活直接相關。
身為推廣哲學的人,我常常在想有哪些方式可以更好利用後面這種反思的優勢來介紹哲學。當然,在演講和授課場域,我們已經很常聽到「不要太抽象」、「要更生活化」、「要貼近人的日常」、「講得再具體一點」之類的建議,然而就算我們都聽進去了,也還是不確定該怎麼做。在我的認識裡,哲學思考幾乎都很抽象,而且越高深有趣的通常越抽象,要把它們連結到生活裡,需要的是好梗,但是好梗很難找。
朱立安‧巴吉尼是我最喜歡的哲學普及作家。我喜歡他不是因為我們名字很像,而是因為他正是生產「介紹哲學的好梗」的專家。《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可以說是巴吉尼「反思自己吃的生活」的結果報告。每個小單元都從他的親身經歷開始,讀這本書,就是在欣賞一個哲學家如何用哲學眼光觀察並且改善自己的生活。以下我整理書中幾個有趣的部分。
什麼是「當季」?
隨著全球化和農業科技進展,「當季」這個概念也顯得越來越模糊。因為過去只有在某個季節才有的新鮮水果,現在可能隨時都能吃到。然而,人們也可以用很傳統的方式來定義「當季」,讓「當季食材」意指的範圍符合過去的想像,例如:
當季食材,就是指在特定季節,由*傳統方式*生產的*在地*食材。
在這個理解下,限定了食材的生產不能利用農業科技「作弊」,也不能從氣候不同的國家運送過來。然而,這種「當季」不見得因此會成為選擇食物的好指標。巴吉尼指出,一般人選擇「當季」食物的一個理由是環保,然而這預設了農業科技和高食物里程比較不環保,但對於某些地方的某些食材來說,這不見得是事實。
巴吉尼認為,除了環保的務實理由之外,我們選用「當季」食材,可能還有一些美學上的理由。例如當我們隨著季節轉移而改變自己吃的東西,我們可能會因此對時光的消逝更有感,也更能珍惜那些往往必須等待好幾個月才能吃到的美味。
「科技」與「傳統手作」
對於現代食物,我們可能有一種想法,認為科技生產的食物不可靠,也不比「傳統手藝」美味。巴吉尼透過朋友的經驗為「科技與傳統」的討論開場:匈牙利的一家香腸工廠使用機械手法模擬傳統香腸製程,差別在於用機器控管溫度可以達到幾乎零失誤,讓廠商不再需要面對過去用洞穴醃肉時難以避免的三成失敗率。
科技製程對於一般人來說很神秘而且陌生,這或許是為什麼在科技食品隨手可以取得的現在,我們有時依然偏好「傳統手法」製造的食物。然而,這個主題的討論可以參照的論點事實上還有很多,例如巴吉尼提到,以基因改造食材為例:基改農場通常必須維持單一栽種,這意味著農民必須消滅除了單一作物之外的所有植物,這是否會造成划不來的危害?有人以「不宜人工引進新品種」來反對基改,但是人工配種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這種說法該如何修改,才不至於連傳統栽種一起打翻?
另一個有趣的問題在於,假設我們預先排除那些「傳統就是比較好」的說法,科技食物是否就有機會打贏手作料理?參照前面匈牙利香腸的例子,巴吉尼提到,我們通常認為科技食物的特色在於品質穩定,而這也被人認為是科技食物乏味之處:缺乏變化。但是巴吉尼也提醒我們,量產食材目前的營業策略,已經逐漸走向多樣化:在某些超級市場,你可以看到同一個牌子的義大利麵醬,有好幾種口味可供參考。而當有人抱怨機器製作的食物沒有人味的時候,美國的連鎖冰淇淋店便趁機打出廣告,試圖告訴消費者「為您做冰淇淋的時候,每個不同的店員,手法都有些許不同」。我想,這已經不只是一場科技與傳統的競賽,還是資訊傳播的戰場:以不同策略生產食物的廠商,在察覺到對手的形象優勢時,也可能在幾乎不改變生產方法的情況下,改變產品的「包裝」方式,來扳回一城。
「飯前禱告」的道理是什麼?
身為無神論者,巴吉尼並不否認宗教的價值。他認為有信仰的好處之一,在於宗教設計了一套儀式,讓人很自然就有名目去做一些「如果做了,會比較好」的事情。
餐前禱告就是其中一項,巴吉尼認為感謝那些為盤中食物付出的人們,能養成我們對待食物的良好習慣,但在他生活的社會裡,無神論者通常不這麼做。他們之所以不這樣做,巴吉尼認為,並不是因為無神論者比較不懂得感謝,而是因為他們沒有「恰當的場合和名目」幹這件事。
餐前禱告時間讓我們更有名目表達感謝,禮拜聚會讓我們更有機會和志同道合的人進行真誠交流。不過巴吉尼不忘提醒讀者:這些名目當然也可能被錯用,造成無意義的碎唸和更糟的「集體歇斯底里」。同樣作為無神論者,我同意巴吉尼的看法,我可以理解宗教關係和活動讓人更緊密,但也有人利用宗教聚會的私密和向心力,傳播仇恨的價值觀。在台灣,這樣的現象已經逐漸顯露撕裂社會的效果。
「品味」客觀嗎?
前幾週我看到一則惡作劇的消息,有人把麥當勞薯條放到漂亮的盤子裡面,謊稱是名廚製品,請路人試吃,結果許多人讚不絕口。這種消息放到網路上,讓大家很樂,有些人可能會因此下判斷,說這顯示了品味是主觀的,沒有那種獨立於人的判斷存在的好壞。
巴吉尼不同意這種觀點,他認為這類惡作劇最多只顯示:我們對於東西好不好吃的判斷,會受到吃東西之前的心理狀態影響。我們的認知系統會互相影響,在當代認知科學裡,是很正常的事情。
巴吉尼延伸Thomas Nagel對於主觀和客觀的看法,認為至少在食物品味上,主觀和客觀並非一刀兩斷,而是程度之分:當我們對食物的價值判斷,可以越不受到虛榮、身份地位或特定目的的影響,我們就更客觀。巴吉尼認為,比較健康的食物品味觀點,是藉由對於食物的了解(包含材料來源、製程等等),來學會欣賞食物的品質。
結論
《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是我讀過最生活化的哲學作品之一,它生活化的程度幾乎趕上市面上的暢銷勵志書和人生哲學書,但同時又能保有哲學思維的嚴謹。當然,考慮到巴吉尼在書裡添加的食譜(無誤)和關於食物的那些知識,你不能期望這本書裡哲學的比重像他的其他書那麼高,但至少對我而言,此書的比例已經足夠為喜歡哲學的人提供智性上的樂趣
我並不是對於食物特別講究的人,我不會因為讀了這本書而改變我的態度。但對我而言,這是一本讀起來有趣的哲學普及書,考慮到這一點,只要你對於飲食品味比我注重(這很有可能是事實),我相信它能帶給你更多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