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月記》有人關心過老虎的心情嗎?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Ross Elliott
文/群星文化編輯 戴偉傑
有才華的人都英年早逝,例如中島敦。
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他如旋風般登上文壇,同年,他因病消失殞落。這位出身漢學世家的作家,最廣為人知的,亦即他的出道作,改編自唐代傳奇小說的〈山月記〉。
小時候常讀的民間故事集裡常出現這樣一篇故事,講述一個書生因故化身為猛虎,漸漸失去人性,最後吃了人,又種下了業,再也變回不了人了云云的故事。大抵強調的是一種因果報應,以及命運的不可違抗性,這樣的主題在我們的傳統故事裡經常出現。
但是,哈囉,有人關心過那位變成虎的書生的心情嗎?在他漸漸失去人性前,他在想什麼?想必一生坎坷的中島敦,讀到這隻虎時,不免與自己悲涼的身世重疊,重新拆解了故事,藉著老虎之口,說出自身性格的矛盾,如懦弱的自尊心與自大羞恥心,對生命的不安、孤獨、人活著的意義何在等(差點就變成哲學書了),寫就了屬於他自身的人虎傳。
讀〈山月記〉及其他短篇,都會讓我不由得想起,漫畫《二十世紀少年》裡曾提到:在人類第一次登陸月球的行動上,大家永遠在會記得踏上月球的阿姆斯壯,勉強還會提到艾德林,但有鮮少講起那第三人,坐在駕駛艙裡的柯林斯。柯林斯好可憐那麼的不幸,所以大魔頭自比身世,同情他。
〈山月記〉的李徵、〈弟子〉的子路、〈李陵〉裡的李陵、司馬遷、蘇武,這些在原典裡都不是主角的人物,他們也都有自己的心情寫照、生平遭遇。中島敦將自己放到他們每個人的立場與位置,細心地塑造個性,為他們說出心聲(其實也說出自己的)。
〈山月記〉的李徵對於渴望以詩揚名立萬,卻又不屑躋身與世間俗物為伍,心情搖擺不定以致最終發狂化為猛虎;〈弟子〉裡的子路,他是孔子七十二門生之一,雖不是最聰明也不是孔子最喜愛的學生,行動派的他雖然有時無法同意孔子的仁義觀點,卻是誓死護衛孔子的筆直之人。〈李陵〉中的歸降匈奴遭漢唾罵的李陵、遭到宮刑憤而著史的司馬遷、被放逐至北海的蘇武,各自的立場,不同的苦難,是非曲直變得難以明辨。想想,李陵的叛國行為真的罪大惡極嗎?漢武帝才該死吧;司馬遷被宮刑後怎能以理智面對世事的一切?他無法啊,所以他當自己死了,最後只是一個書寫機器;蘇武至死不屈的節操是一種愚忠嗎?苦撐十九年很難嘲笑他只是愚忠。
於是,這些小人物(相對於英雄好漢等級的人而言)不再只是原典裡的寥寥數語或一篇短文,在作品中他們的心理呈現都被翔實地記錄了下來。中島敦的改寫讓這些人物都變得立體起來,擁有鮮明的個性,他們一樣遇到人生的困境,會思索「存在」的意義,讓人讀來心有戚戚焉。
看來,中島敦真是小人物心聲代言人。嗯,希望能安慰得到你。
本文收錄於《犢月刊 NO.23》,歡迎免費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