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紅包的金額,都要是偶數?/《長輩沒教,但你一定要懂的100種人情世故》

文/春光編輯室

001 為何紅包的金額都要是偶數?

今年大學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美玲,得知同班同學世明和怡君即將要結婚了!滿心歡喜的她除了自告奮勇為兩人擔任招待外,也想發揮一下新世代的創意,想到自己現在經濟能力還不是太好、沒辦法包太多金額的狀況下,不如就在數字上發揮巧思吧!美玲決定在婚宴當天送上「一九九九」的紅包,意謂長長久久,美玲洋洋得意地把這個想法告訴媽媽之後,卻被聞言色變的母親阻止了,堅持喜事只能包雙數,但卻對這理所當然的堅持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此時美玲心中滿是委屈和疑惑,心想:為什麼紅包的金額只能包偶數呢?

這樣做才不失禮

在全世界的華人社會裡,紅色一向被視為喜氣的最佳代表,但凡有年節喜事,不論致贈的對象是長輩或晚輩,都會以「紅包」來祝賀對方,有「平安」、「吉利」和「祝福」等多種意義蘊含其中。

婚禮是兩人結合的見證,因此在傳統婚嫁的過程中,所有的習俗和流程都會以「忌單喜雙」為行事準則。原因是雙數代表合諧、對稱、圓滿,而單數則代表失衡、孤獨、晦氣。所以婚禮當天所有出現的事物都要以雙數來呈現,為新婚夫妻兩人未來婚姻生活的美滿,寄予最高的祝福。如果遇到不可避免的情況,也可以技巧性地處理掉單數的忌諱,例如:在聘禮品項中有豬,那麼送禮清單上的單位就要改稱「全豬」,而不直接寫「一頭豬」。

順帶一提,婚禮當天在言語上也要小心,盡量避免使用「重」或「再」這一類字眼,以免令人有「重婚」或「再嫁」等等不好的聯想,壞了大家的好興緻。

而在準備紅包時,除了需要偶數以討「好事成雙」的好兆頭之外,前來祝賀的賓客們也要留意,在婚禮紅包中的「偶數」(或稱「雙數」)不全然泛指在數學上能被「二」除盡的數字,在數字的排列組合上,像「一」、「三」這樣的數字就不適合出現在千位數以下的地方,例如:一千一百元、或是一千三百元都不適宜。

同時,也要留意數字裡有沒有弦外之意的問題,像是「四」有「死」的諧音,通常是完全不會採用的;而在台語發音中「八」則與離別的「別」接近,亦有人認為不適合做為禮金的數目。不過也有另一種說法是「八」和「發」類似,也有好運的意思,因此若要用八這個數字時,不妨也打聽一下新人家裡的省籍做為參考,如果真的不確定時,還是盡量避免以免送禮時令自己忐忑不安。

所以如果您也有著像美玲這樣突發奇想的創意,還是請您保留到其他方面再好好發揮,以免貽笑大方。

◎本文摘自春光出版《長輩沒教,但你一定要懂的100種人情世故》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Brian Jeffery Begger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