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的理由:浪漫背後的不浪漫公式

文/犢玫瑰

「婚前睜大雙眼,婚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美國著名科學家 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

2015 年可以說是戀情開花結果的豐收年,許多人決定步入禮堂、結婚生子,但是你知道嗎?這些看似認真決定的人生大事,你自以為浪漫的愛情背後,其實都存在一段不浪漫的公式可供算計……

想當年,二十九歲的達爾文(Charles Darwin)在歷經「小獵犬號」的壯闊旅程之後,漸漸開始把心思回歸到自己的終身大事上,到底該結婚嗎?你想不到,這位偉大的航海家決定的方式,不是數花瓣、問愛我還是不愛我的賭博遊戲,他拿出紙筆,在一張紙上寫下問題,然後理性地像是撰寫資產負債表一樣,列出所有贊成和反對結婚的理由,最後下結論選擇結婚,還在紙張的背面,補上了一句「結婚也是有許多快樂的奴隸。」正面肯定了當時的決定。

能讓達爾文順利達成結論的方法其實有兩種:「極大化策略」和「經驗法則」;他藉由計算婚姻的每一個好處和是否值得(此指效用),以及預估這些好處實際發生的機率,然後,把每一個好處機率乘上效用,再把所有數字加總,最後選擇具有最高預期效用的解決辦法,這套方法也被稱作「主觀預期效用最大化」(the maximization of subjective expected utility)。

現實生活中,許多線上約會網站也多是使用相同類型的演算法,以力求配對最適合的完美伴侶,儘管服務美化了數學的影響力,但透過比對上千筆性格特徵加權運算後的結果,也再再顯示浪漫愛情背後,有其一定程度理性的數字真相!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molzahngb

延伸閱讀:

《機率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