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要讓真相說話──退役軍醫用十年研究戰史紀錄,寫出《筧橋精神》
Photo credit: Keith Tarrier/Shutterstock.com

歷史要讓真相說話──退役軍醫用十年研究戰史紀錄,寫出《筧橋精神》

本文經【作家生活誌】同意後摘錄轉載,全文請至此閱讀

1937 年,日本已發展出當時世界最先進的長程轟炸機,計畫取得中國戰場的制空權。當時中國才歷經一連串戰亂,無暇發展航空工業,更無能力製造飛機,空軍成軍不及五載,但就在這樣艱困的處境下,一群平均不到 23 歲的年輕人,用弱小的空中武力,擋住了日本強大的空中攻擊。

被誤解的筧橋空戰史

何邦立是一位空軍軍醫,因對中日戰史產生興趣,於是開始研究這段歷史,整整花了十年的功夫,寫出《筧橋精神》一書,記錄中日戰爭裡,筧橋航校怎麼打對日空戰。

當年日本派出 96 陸上攻擊機,從台灣起飛,越洋飛行轟炸筧橋航校,那是世界空戰史上第一次的越洋轟炸。彼時筧橋中央航校共為國家訓練了二至六期的飛行員,其中五、六期各兩班,一共訓練了七班的畢業生,總數約五百名飛行員;上海、南京保衛戰中,飛行員犧牲了近五分之一,飛機幾乎消耗殆盡,很多敵機不是被他們打下來、而是撞下來的──飛行員會用受損的小驅逐機撞日軍重轟炸機,用犧牲打的方式給予日本海軍鹿屋、木更津兩個航空大隊嚴重打擊。

認清國際利害現實

研究空軍抗戰史以及何邦立的軍職身分,也讓他認清國際間沒有永遠的朋友,每一個國家,都從自己的利益角度考量問題。中日開戰後一週,中蘇簽訂友好條約;四個月內,中國飛機在空戰中消耗殆盡,由蘇聯源源不絕的供應飛機和人員,但由於後來反共抗俄政策之故,蘇聯援華抗日的事情不再被提起。但蘇聯援華助戰不是無條件的,蘇方換取很多戰略資源,更重要的是能在中國戰場先驗證飛機的性能,飛行員也在中國吸收作戰的經驗。蘇聯對日正式宣戰六天後,日本就無條件投降,而中國面臨美、英、蘇三國秘密簽訂的雅爾達密約──由此觀之,蘇聯幾乎是二戰最大的獲利者。

歷史就是要讓真相說話

何邦立認為,所謂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從歐美角度書寫的,中日之間的戰爭,應把國、共、與日本,三方面的資料作交叉比對,讓真相浮現,「歷史就是歷史,應該還原真相,應該面對現實。」 何邦立表示。

在何邦立從事軍醫工作的時代,軍醫服務十年後可以退休,一般退休的軍醫,都會用軍中所學經驗開診所執業。不過何邦立從航空醫學單位退役之後,覺得寫出《筧橋精神》比什麼都重要──這是空軍的戰史,空軍的族譜,不是賺多少錢的問題。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

  1. 珍珠港的真實──日美海戰的技術戰爭
  2. 中日新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