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當一個稱職的作家就必須活躍地寫下去,不能有瓶頸──島田莊司訪臺十個問答(下)
9. 現今大量的資訊流通快速,不斷翻新的科學原理與知識唾手可得,您認為在資訊如此迅速更移的新世紀環境下,對「二十一世紀本格」的發展有何利、弊?這對邁向「二十一世紀本格」的創作者,可能構成什麼樣的挑戰?(提問者:推理評論家舟動)
這跟剛剛推理社團的問題是共通的。我認識大阪大學的一個教授,他曾說過,他現在 40 歲在用的東西,其實都是把自己在 30 歲時想到東西,一直拿來重複利用,很多事情年輕時就已經做到了。
自然科學方面,其實也很像京都大學的推理社團。如果年輕的時候就試試看,很有可能可以有一番作為。
二十一世紀,有許多科學知識是已經發現並開始建構理論,舉例來說,粒線體存在於生物體內,也可以放在別的細胞,變成細胞的原動力、促進各種動物演化、取得能量。
科學家、偵探、醫生,其實都在解謎
大家以前不曉得這些相關的知識,但一旦被發現後,大家才知道生物體內有這樣的東西,諸如此類的知識一直被解開,換句話說,現在研究自然的科學家與偵探之間,並沒有那樣的不同。
當一個病人被送到醫院,醫生會問診、了解他的症狀。聽了很多事情,然後解決他的病症,其實醫生也很像名偵探,目標就是要解決病人的問題。
再例如流行性感冒,也有很多不同類型,如果每次都是在同一個地方發生,就會讓人覺得很奇怪,到現場去仔細一看才發現,這種感冒都發生在人、雞、豬等人畜共處的地方。大家都覺得奇怪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情,不曉得為什麼,可是一直追問下去,就會發現是來自北極的候鳥,傳染給養殖場的鴨,鴨再傳給隔壁的豬。豬的身體裡面突變後,再傳染給人。
為什麼只有北極飛來的候鳥帶有這種病源?北極雖然有這種病原菌,但為何會被帶過來?像這樣這樣的故事,其實都還沒有被寫出來。我一直想寫這種故事,不過我想應該會有人想要寫這樣的謎。
我覺得應該是具有寫故事能力與想像力的科學家,才能去解決這樣的謎團。植物也是如此,最開始是苔蘚植物,之後是種子植物,一路發展出來。所以一開始是輕微、細的種子,沒有辦法傳到其他地方去,然後就產生了開花植物。開花植物用香氣去吸引蜜蜂、蝴蝶、鳥類,來幫他們運送種子,發展出有性生殖,也才有不同的基因產生。
可是到底種子到底是怎樣想出來可以有性生殖,或是香氣可以去吸引蜜蜂、蝴蝶?植物沒有腦袋,為什麼他們能夠想出來?這些也是很大的謎團。植物為了結果,就必須有花,變成開花植物,但是恐龍不喜歡開花,因此為了躲離這些,所以植物就一直往北搬,然後就絕種了。
這種說法是不是真的,我也不知道,但我覺得這是可以寫的。
二十一世紀本格也有很多這種未解的謎團存在於自然界,這都可以拿來寫。我也覺得科學家可以寫這種東西,可以寫出很多很好的東西。
《侏羅紀公園》是從琥珀裡的蚊子所吸的血裡,抽出恐龍的 DNA,然後把恐龍複製出來。這是源於麥可‧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他寫了類似科幻小說的東西。因為他本人就是心理醫生,有相當的科學知識,故事裡出現很多當時沒有的技術,但可以帶領科學家去把這些東西實踐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