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真的是國家發展唯一的財產嗎?

文/鳳梨

位於高雄後勁地區的煉油廠即將撤離,當地許多民眾對於這件事感到非常開心,畢竟長期生活在煉油廠的可能性危險壓力中,加上空氣中偶爾的異味,如果可以解除這個生活中不安的因素,生活應該會更美好一點。

《黏土》中敘述了苗栗灣寶地區一九九五到二○一一年來面對政府徵收土地的抗爭。其中影一句話相當令人感慨:『今仔日農民的職業,不是種田,遮農民的職業,是抗爭。』這是灣寶里村民張木村第十二次北上抗爭時的發言。為什麼我們的土地利用會有這麼多問題,需要讓這麼多地區的這麼多人抗爭?這要回到我們對於建設的看法。

一般來說,多數發展中國家都相信國家建設可以帶動經濟的發展,大家常聽到的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 1st Baron Keynes,1883年6月5日-1946年4月21日)是位經濟學家,主張政府應積極扮演經濟舵手的角色,透過財政與貨幣政策來對抗景氣衰退乃至於經濟蕭條,也成為1920年代至1930年代世界性經濟蕭條時的有效對策,以及構築起1950年代至1960年代許多資本主義社會繁榮期的政策思維。因此非常多的國人總是懷念著十大建設時期美好的經濟發展,看到水泥建設就看到了國家在做事,但是國家只要希望用明確的政策來影響經濟,隨之而來的,就會有兩個問題,一是企業可能慷政府之楷,二是很有可能為了一個遠大的目標犧牲特定一群人。

前者可以參考四大基金進場護盤,許多法人跟著政府壓寶賺錢,後者能舉的例子可就多了,大埔、美麗灣都是相當熟悉的例子。甚至樂生療養院都是可以沾上邊的例子。以樂生為例,有的人會認為,如果政府一開始做好規劃與溝通,是不是就可以徵地?我相信有許多人是贊成這樣的結論,不過什麼樣的規劃是好的?這點很有爭議,另一個是,為了眾人的利益這面大旗,該舉到什麼程度?如果這是一個必要的建設,那麼政府該怎麼徵地,或者,政府該怎麼進行建設讓民眾感到安心?

或許是一個長遠且具有明確目標、將人民福祉放在第一位的計畫。很多政府政策的問題來自於目標的不明確,或是單方面只評估了獲益,刻意避開了減損的資訊。在服貿的拉扯中我們也很常見到這樣的狀況。稍稍引用政大的教授徐世榮說的:

新一代的土地政策不僅要有其相對自主的治理空間,也應該要重視多元的土地價值,如民主、人權、公平、正義與主觀認同等,把它們納入於土地政策的決策過程之中,透過如此整全的思維來建構新一代的土地政策。(註)

(註)原文發表於「台灣學通訊」,62期,頁2-3,2012年2月10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