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pixabay

可樂漢堡的熱量填滿了肚子,卻換來永遠吃不飽的胃

文/巴托.艾莫爾

社會已經改變了。美國人已經不再像十九世紀那樣會長時間在農地工作。到了 1990 年代,這個國家的都市化程度已經突破過往。潘伯頓在 1886 年創造可口可樂時,居住在都市的人口不到 30%,但是到了 1920 年這個數字已經上升到 54.1%,1990 年更達到 75.2%。部分原因是政府的農業政策,使得大型企業化經營的農業比小型農場具有優勢。

農業調整法間接刺激服務業成長 大量減少勞工熱量的消耗

對於這種現象幫助最大的,莫過於在 1993 年通過的《農業調整法》,將資金大量轉移到在美國南方和中西部擁有大型農場的富有農夫身上,而向這些農場主人租地的佃農,卻從未看過《農業調整法》帶來的資金。這些優秀的農場主人可以積聚政府的資金,使得耕作機械化,減少對農業勞動力的需求。因此,原本設計來幫助農夫的政策,反而使得美國鄉下的人口銳減,帶來大型農業綜合企業成長的新紀元。過去以農立國的美國,變成以都市工人為主體的國家。

從一杯可樂開始的帝國-圖一

美國人在二十世紀末的都市裡發現新的就業機會。到了 1990 年代,美國非農場勞工的典型工作地點,已經是辦公室而非工廠。1994 年,全美有 80% 的都市勞動者都任職於服務業。一般來說,這類工作與工廠的工作相比,比較沒有那麼勞力密集,所以這些勞工一般工作日消耗的熱量也較少。

而美國人在工作場所以外,也沒有消耗這些多餘的熱量,只有少數人會走路去工作,大部分的人都是從郊區的住家,長途通勤到位於市中心的辦公室工作。

久坐不動已經是美國人的普遍現象

在 1960 年至 2000 年間,用個人汽車往來工作場所的人數幾乎上漲三倍(從 4,000 萬人到將近 1 億 1,000 萬人),到了二十一世紀,美國人平均來回通勤時間將近 50 分鐘。在路上度過漫長的下午後,很少有美國人下班後會從事額外的活動。根據疾病管制中心在 1991 年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約有 60% 的美國人表示在下班後幾乎沒有從事任何運動。2003 年,只有不到 20% 的人表示每天都會運動。美國的生活型態已經是久坐不動了。

隨著美國人的熱量需求下降,他們取得便宜熱量的管道卻增加了。商品支援計畫維持低廉的食品價格,而美國人的收入又正在上升,結果就是消費者花更少比例的薪水,就能購買基本所需的糧食。在 1930 年代,一般美國人幾乎要花費 25% 的可支配所得購買食物;但是到了 2000 年,這個數字就降到約 10%。美國人不再有匱乏之苦,想要的食物都唾手可得。在這個物質豐富的世界裡,可口可樂更是少數美國人過多熱量的強大來源。

過多糖分變成脂肪的惡性循環

儘管美國的食物需求已經獲得滿足,甚至供過於求,這個浪費的農業機械卻越長越大。消費者之所以接受這種暴食性的成長,一開始是因為他們根本看不見這些原料成本。

食評記者貝蒂‧法索(Betty Fussell)描述 1990 年代布茲的農業支援政策在政治上的成功,聲稱:「美國人只相信眼見為憑,但控制玉米生產的美國農業綜合企業的上層結構是隱形的,和玉米的工業化產品一樣無所不在。」促使玉米生產過剩的政府經費,在 1980 年代晚期總計有數十億美元(光是 1983 年就有 57 億美元)來自一般稅收,而不是項目化的消費稅,因此限縮了消費者對農業補助成本的實際感受。

然而,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消費者的腰圍卻讓他們開始有感於維持供過於求的玉米市場,所需的昂貴儲存成本。這場超大容量革命完全沒有為消費者帶來營養方面的好處,消費者的功用只是這些過剩農產品的新儲存場所而已;他們的身體變成塞滿農產品的倉庫,取代聯邦倉庫儲存過剩的玉米,減少零售貨架的商品,以刺激商品稀有性。美國人每年消費越來越多的熱量,體型也越來越胖。

根據疾病管制中心進行的國家健康與營養調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從 1971 年至 1974 年,只有 14.1 %的美國人屬於過胖體型( BMI 大於等於 25),但是到了 1990 年代初,已經有 22.4 %的美國人過胖。2008 年,34 %以上的美國人 BMI 超過 25,消費者攝取超出身體所需的碳水化合物,因此大部分美國人體內過多的糖分都變成脂肪。

少數族群過胖的比例偏高

美國人並非同等地承受過胖問題。舉例來說,少數族群過胖的比例一直偏高。疾病管制中心在 2010 年發現,大約有一半(49.5%)非拉丁裔的非裔美國人過胖,而非拉丁裔的白人過胖比例只有 34.3%。墨西哥裔美國人的過胖比例也偏高,當年超過 40%。雖然研究人員對於這種顯著差異的成因尚無定論,但種族與貧困之間的關係似乎是這種差異的中心。

科學家指出,很多低收入的少數族群都住在缺乏新鮮、當地生產食物的「過胖環境」中。除此之外,這些社群裡的很多人都無法賺取維生的薪資,所以就算那裡有農民市集,他們也沒有時間和金錢去購買這些價格遠高於現成便宜速食的食材。簡單來說,對於貧困的少數族群而言,大口吃下便宜的熱量,灌下可口可樂與吞進麥當勞的漢堡,似乎是餵飽肚子最經濟的方式。

唯一的問題是,這種飽足感是虛幻的。大量攝取糖分會造成短期的訊號,血液裡的葡萄糖和果糖會使大腦釋放出引發愉悅感的化學物質多巴胺,但是一下子就會退潮,讓消費者想吃更多糖的欲望更加強烈。這是一種惡性循環,悲劇性的上癮,結果就是越來越大、永遠吃不飽的胃。

◎本文摘自《從一杯可樂開始的帝國》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