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爆米花 征服 11 國戰記
文/商業周刊提供
一顆小小的爆米花,被當成廉價垃圾食物,在他手中,卻成了東南亞頂級商場的高端品牌。
這個台灣工程師,從夜市擺攤做起,結合電商,五年征服11國,他說:「台灣能出 HTC,為什麼不能出星巴克?」
當《來自星星的你》男主角金秀賢抵達雅加達最新潮商場岡達林購物中心(Gandaria City)的那一刻,所有印尼的粉絲都瘋狂了!千坪的會場擠進兩千多人,他們的嘴除了尖叫之外,還忙著塞進一顆顆來自台灣的爆米花;第一排最接近金秀賢的 VVIP 位置,有一半由這個台灣品牌所包下。
它叫星球爆米花,一小桶,在印尼百貨公司架上售價 6 萬 7 千元印尼盾,折合新台幣 180 元,相當於當地人半日工資。
它猶如爆米花界的金莎巧克力,在東南亞是高端品牌。五年來,從台灣出發,打入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汶萊、香港、澳門、中國、印度、澳洲等地,今年將進軍韓國、泰國、阿布達比,是第一個用「虛實整合」方式,打入最多國家的台灣零食品牌。
早在新政府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台灣吹起一股東協電商風潮之前,他已經用一顆顆爆米花,實踐了新南向。
這彈珠大小的球狀零食,憑什麼征服亞洲新興中產階級?答案是,超過四十種取自各國在地美食的創新口味!
攤開星球爆米花的「菜單」,有馬來西亞椰漿吐司、新加坡叻沙、韓國泡菜、四川香辣、日本抹茶、法國洋蔥湯等,各種在地的新奇配方。
背後的操盤手,不是傳統食品業者,而是一個 35 歲的手機工程師。
「我想做世界第一的爆米花品牌!」李佳祐,星球爆米花創辦人兼執行長說:「台灣能出一個 HTC,為什麼不能出一個麥當勞、星巴克?」「我就是想做台灣的麥當勞、星巴克!」
大安高工、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畢業,第一份工作在手機代工大廠華寶。但他很早就看清電子業的產業循環:「好不容易做出一個創新,第一年(訂單)吃很飽,第二年競爭者進來搶,大家都半飽,第三年就是所有人都挨餓。」
並且,放眼整個產業,「台政清交成」等高學歷者比比皆是,科大生並無升遷優勢,儘管年薪近百萬,他卻看不到未來。工作一年多後,創業想法浮現。
該做哪一行?他想,電子業有興衰起伏,食物卻是天天必需。研究所畢業當兵前,他曾與朋友合資加盟手搖飲料店,一家店一個月營收達 4、50 萬,「只要開 3 家店,一個月就超過科技業中階主管的年薪!」
出發。
看 YouTube 學做法,放上網就想賣
但加盟畢竟要看他人臉色,他想把源頭掌握自己手裡。曾考慮過開餐廳、燒烤店,最後都因資本額太高而作罷。一次公司同事在網路上團購爆米花,小小一顆在網上賣就能創造上億年營收,引起他的興趣。
他開始上網搜資料,照著 YouTube 影片做實驗,發現要用機器做出一般電影院賣的廉價爆米花很容易,如何讓每顆玉米爆得均勻卻是大學問。
第一個重點是爐子,瞬間加溫必須達兩百度,火力要像 F-16 引擎噴出一人高,才能香脆不焦。他找遍全台灣,好不容易尋到一個老師傅,手工幫他打造爐心,還申請到兩項專利。
他從工程師變身廚師,從研究晶片變成研究玉米粒,從冷氣房踏入 40 度高溫廚房,每天揮汗與油煙、調味料奮鬥,測試了 20 多種玉米,才找到一款非基因改造,爆發率好的品種,但價格較高。加上手工製作,人力成本高昂,這讓他必須得將自己定位在高價市場。
2010 年,29 歲的他離開內湖科技園區,拿著 150 萬存款,及向長輩集來的資金,開始爆米花生意
※ 本文摘錄自《商業周刊 第1492期 2016/06/15》〈封面摘要〉,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