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喝咖啡,但愛上咖啡館──那是為了療癒人心而存在的地方

文/李惠貞

咖啡館在我的生命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朋友說,做那多期暢銷咖啡館主題的雜誌總編輯竟然不喝咖啡,是一件有趣的事。其實我屢屢以此說明咖啡館之所以特別的原因──我不能喝咖啡,但卻這麼愛上咖啡館,足見這個被視為「第三空間」的場域,一定有超乎咖啡本身的迷人魅力。

在這期即將出刊之際,我回想了一遍當初從「理想的咖啡館」開始,其後每年 9 月固定企劃的咖啡館主題;這五年來,除了介紹許多店家,更重要的,似乎累積了不少對咖啡館的看法。印象最深的是五月天瑪莎和咖啡黑潮店長 Jing 令人心動的描述──

「我認為好的咖啡館是老闆腦中眼中理想國的縮影,是個人性格在空間上的具體化,是他知道當他想要喝杯咖啡浪費些時間的時候該有的樣貌,也包括他在這樣的空間內對於光線氣味觸感聽覺等等到底有什麼需要。……所以思潮可以在咖啡館被討論爭執並且延續,所以藝術可以在咖啡館被呈現並且刺激,所以音樂可以在咖啡館初試啼聲而被聽見,所以革命可以在咖啡館被籌劃並且實現。」(瑪莎,2014/9「秘境咖啡館」)

「……咖啡館是溫暖的、陪伴的,這才是我最喜歡咖啡館的原因。它總是在那裡,我們走向它,被善意地接納;以新鮮的香氣、謹慎的烹煮、不俗的音樂、有禮的店員,與一種迥異於與家人、同事、朋友間的,剛剛好的距離。所以我一直都很喜歡咖啡館。……我永遠都記得在一家小咖啡館裡,第一次聽到 Sigur Rós 的 Ágætisbyrjun,那如同外星生物由衷哀憐此間眾生的樂音,不可觸及的神秘,無以名狀的美麗。人生的憊懶與庸碌被暫時中止、一種新的可能被允諾;有什麼被開啟,有什麼被療癒。那是音樂,在咖啡館。」(咖啡黑潮 Jing,2012/9「理想的咖啡館」)

今年我們談的是「夢想中的咖啡館」,關於這個主題,我立刻想到的就有好幾間,大概都能列入此生最難忘的經驗之一。

我會永遠記得在威尼斯聖馬可廣場「花神咖啡館」戶外區聽到〈女人香〉現場演奏那一晚。下過雨的廣場上沒有擁擠的人潮,空氣中有一股舒服的冷冽。白天時美得豪氣壯濶的建築,在夜空下多了一份溫柔的氣質。音樂令人屏息。白天時再度造訪,廣場上已被人聲、成群的鴿子覆蓋,但咖啡館裡的古典輝煌自成另一個世界。這裡有三百年來數不盡的藝文大師停駐的生命痕跡,你和他們在同一個空間裡面,呼吸不一樣的空氣。想起昨夜的演奏,像一個夢。

每回談咖啡館都會提到我喜歡的散文作家川口葉子,她在《京都獨立咖啡館散步手帖》書中寫道,「京都本身就是一間巨大的咖啡館。……京都的吸引力讓來過一次的人,想要一來再來,正與一家好的咖啡館一樣。此外,京都人接觸觀光客時,既溫柔又嚴謹、若即若離的距離感,也正如咖啡館一般。」

好的咖啡館讓我這樣不喝咖啡的人也想一去再去,那裡有無法言說的重要質素,正是那些化學作用構築了我們在「理想的咖啡館」那期提到的「天使降臨的咖啡館」(也是出自川口葉子)。如今為了追尋「天使降臨的咖啡館」,我們找出全世界最值得造訪的咖啡館,以及國內18間初訪即讓我們喜愛不已的新興咖啡館,邀請所有咖啡館迷去實際體驗,或列入下回旅行的必訪名單中。

《&Premium》編集長芝崎信明說,「有傳播功能、能讓人得到很多刺激的地方,就是媒體,所以,咖啡館、書店,也是媒體。」

如果是這樣,那麼我更加喜歡咖啡館了。

※ 本文摘錄自《Shopping Design 09月號/2016 第94期》,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