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趁年輕預約老後的保障!長照險該怎麼買?
文/盧沛樺、攝影/劉國泰
多數人寄望手上一紙保單,能讓自己晚年起碼花得起錢請人照顧。
但必須注意的是,市面上長照險理賠給付認定各有不同,
若預算有限,該如何為自己或家人精算老後保障?
四十二歲的陳小姐,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單身,很早就開始做退休後的財務規劃。她先買了年金險,去年又再加買殘扶險。
「原本想等政府長照保險上路,看缺什麼再買,但現在採稅收制,覺得政府財源不穩定,自己買比較實在,」陳小姐說。
去年底,政府公辦長照試辦上路,第一年編列預算三百三十億元。但台灣大約七十五萬失能人口,光算請外籍看護每個月兩萬元,社會實際需要的長期照護一年高達一千八百億。政府財源遠遠不夠。
富邦人壽財務精算處副總廖運宏說,人老了最重要的三件事就是:健不健康?有沒有錢?誰來照顧?手上有一張長照保單,起碼花得起錢請人照顧。
於是,近幾年商業長照保險業績起飛。以壽險業龍頭富邦人壽為例,去年長照相關險種新契約件數成長翻倍,保費收入超過五十二億元。
市面上常見的三種定期給付長照相關險種,分為依失能和失智狀態給付的長照險、依疾病給付的特定傷病險(俗稱類長照險)和依殘廢等級給付的殘扶險。無論哪一種,與終身壽險、醫療險最大差異是,長照險透過每月或每年付給保戶一筆錢,確保退休後的生活基本保障。
但是,業界觀察,類長照險慢慢乏人問津。南山人壽商品部副總陳維新解釋,比起類長照險採分期給付,保戶偏愛重大疾病險一次給大筆理賠,資金運用較有彈性。
長照險和殘扶險正躍為市場新寵,但預算有限的狀況下,到底該怎麼挑?
兩種買法 保障傷殘與老化
首先,要先了解兩者在給付條件的差異。長照險看失能或失智的狀態,分為「生理功能障礙」,六項中包括進食、移位、如廁、沐浴、平地移動、更衣,符合三項障礙即可理賠。另一種是「認知功能障礙」,依病患能否辨識時間、場所、人物,有兩項無法清楚辨識,就可獲得理賠。
但廖運宏指出,保戶最大顧慮是,每一家醫生對程度的診斷不一致,擔心會理賠不成。
此外,保戶會感到比較不方便的是,每年申請理賠,都要再提供醫師診斷證明。
殘扶險依據「殘廢等級」第一級到第十一級,給予不同程度的理賠,涵蓋從最嚴重的雙眼失明,到最輕兩隻手指頭斷掉。
但陳維新提醒,殘廢等級表當中,關於「終身不能工作」、「需專人周密照顧者」等敘述性文字,很容易造成理賠糾紛。
第二個不同是保費。通常長照險會比殘扶險貴。以三十歲女性保戶為例,同樣以月領兩萬為目標投保,長照險保費快要是殘扶險的一倍。
基於預算考量,國泰人壽商品部經理劉宏泰建議兩種買法:一種是年輕時先買保費較低的殘扶險,保額兩萬就好,等到有錢,再加買長照險,一樣是兩萬,累計保額就有四萬。如此便可兼顧傷殘與正常老化的理賠保障。
更多精彩內容 請見天下雜誌619期
※ 本文摘自《天下雜誌 第619期 2017/03/29》,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