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不能保證派上用場,卻能讓人自由呼吸

文/Gwennaël Gaffric

哪個哲學家、語言學家或語文學家不曾暗自幻想,將他的時代中最出色的知識分子與小說家們都聚攏到同一則故事裡?

勞倫.比內下了很大的賭注,最後成功了。在他的筆下,一九八○年代法國知識分子與政治家們全部化身哲學驚悚小說的人物,共同編織出一場離奇的冒險。除此之外,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的影子也會不斷浮現在腦海中。

故事發生在一九八○年代,冷戰尚未結束,但東、西兩大集團的關係已逐漸解凍。同一時間,法國正值總統大選前夕,來自右派自恃甚高的貴族總統季斯卡,對上了總是不受幸運之神眷顧的左派候選人密特朗(當時尚未把犬齒磨平)。這一時節,一九八○年二月二十五日,符號學家羅蘭.巴特在與密特朗的早餐會晤後回辦公室的路上被一輛洗衣店的小卡車撞了。

好了,舞台背景完成了。至少歷史是這麼記載的。

然而完美的謀殺案是一篇精彩的驚悚小說必要的元素。也許羅蘭.巴特之死根本就不是一場意外。

「作者已死」的創始者因為身上帶了一份致命文件,而被疑似操著斯拉夫口音的卡車司機撞了。這份神秘文件的內容寫的是雅各布森「語言的第七種功能」,一種能指使任何人做任何事的功能,想當然爾,該文件引來了各方覬覦。

這場命案的調查在偏左派的年輕符號學家西蒙.荷卓(擔任福爾摩斯的角色揭開事物表相)和對哲學毫無概念的愛國警探杰可.巴亞(作者選用這個名字向皮耶.巴亞(Pierre Bayard) 致敬)的合作下展開。隨著他們的調查,當時屬於精英階級的知識份子私底下可笑的生活全被公諸於世……這些人一一被點名:阿圖塞、拉岡、傅柯、德希達、德勒茲、西蘇、克麗絲蒂娃、索萊爾、BHL……。

小說在法國引起廣大迴響,巴黎文藝界人士無不瞠目結舌。作者可是冒著被逐出聖哲曼德佩區(註:巴黎精英份子集結區)的危險寫作啊!故事中某些人已不在人世(巴特、德希達、傅柯,還有艾可……),但大部份都還健在(這些人中包括被寫得極為荒謬可笑的索萊爾、克麗絲蒂娃、BHL和希爾勒)。

而在諷刺的本質之外,布爾迪厄(Bourdieu)式的內容也是亮點之一。這位重要的社會學家是唯一一位在故事裡缺席的法國八○年代知識份子,但卻是作者的靈感來源。勞倫.比內將當代法國哲學思想巧妙地融入小說之中,並邀請讀者參與這場結構與後結構主義的瘋狂對戰。他相當了解這個時代和這些大師,將當時知識份子與政治人物帶著野蠻、對知識的渴求與過度熱忱、過度卑屈的情狀清楚地呈現在讀者面前。正如羅蘭.巴特所言「les intellectuels sont le déchet de la société, le déchet au sens strict, c’est-à-dire qu’il ne sert à rien, à moins qu’on ne les récupère (知識分子是社會的廢棄物,就這個詞的本義而言,指的是除非被回收利用,否則便是毫無用處)」。作者筆下的人物好似義大利即興喜劇(Comedia dell’Arte)的角色,往返於酒吧暗房和神秘的邏各斯俱樂部賽事間的這些人,簡直就是一群隨時準備廝殺的小丑。

讀者們請勿驚慌卻步,要知道我們是沒辦法完全讀懂語言的第七種功能的。書中的每一頁都蘊藏了大量的訊息,唯有精通相關的思想才得略微撥開雲霧……作者在回應記者詢問是否擔憂一般讀者無法跟上他的步伐時說:「又有誰能自稱百分之百理解德勒茲和瓜塔里呢?」這就跟故事中的巴亞警探一樣,時常不懂這些人高來高去的對話,但多少還是能理解當下情況的。

隨著故事的進展,作者也對現實與小說世界間的界線感到困惑,同時也質疑了語言的力量。《語言的第七種功能》談的的確是八○年代法國的情況,但亦觸及當代社會樣貌。

你還在看嗎(交流功能)?還沒把書放回書店的櫃子上嗎(指涉功能)?

最後我還想說,因為從這本書中得到許多樂趣(情意功能),我在此強力推薦你購買(使動功能), 懂我想表達的意思了嗎(元語言功能)?

買這本書真是太棒的主意了(表述功能),因為羅蘭巴特也說過:「La littérature ne permet pas de marcher, mais elle permet de respirer(文學不能保證派上用場,卻能讓人自由呼吸)。」(詩性功能)
 
mooInk繁體中文電子閱讀器

本文介紹:
誰殺了羅蘭巴特?(解碼關鍵字:語言的第七種功能)》。本書作者/勞倫‧比內(Laurent Binet);譯者/許雅雯;出版社/野人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

  1. 戀人絮語
  2. 人如何學會語言?
  3. 獵字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