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帶領哲學討論的困難,以及《慢思妙答》這本書可以幫上忙的地方
文/朱家安
原載於「Medium」,經作者同意轉載
我接觸過許多熱情的老師(及家長),他們希望自己能帶學生進行哲學討論,增加學生的理解和思考力。但這些老師往往對自己的能力和反應沒有自信。他們害怕自己無法回應學生天外飛來一筆的回答、擔心不同意見的學生吵起來,也憂慮自己帶討論最後會變成沒中心的發散閒談。
這些擔憂很合理,不過解決方案是存在的。
這篇文章是我替《影響孩子一生的慢思妙答》寫的導讀:
哲學討論的條件和效果
這些老師對於哲學討論的期待並不離譜。2015年,英國杜倫大學(Durham University)的教育學家葛拉德(Stephen Gorard)對四十所小學的三千名學童進行實驗:讓訓練有素的老師帶領他們討論哲學。葛拉德發現,經過兩學期的哲學課,小朋友的英文和數學平均成績比對照組更好。這個量化差異的因果來源,或許可以從質性報告看出端倪:參與的學生和老師回報說,他們感到哲學課對於同學們的一些基本技能或涵養有幫助,包括表達的自信,以及傾聽的耐心。
然而,老師們對於自己能否帶好哲學討論的擔憂,也不是杞人憂天。帶討論很困難,需要訓練和經驗,當這些討論涉及高度抽象且模糊的概念或問題,例如種種哲學議題,難度更會增加。帶討論很需要功力,因為所有的突發狀況,幾乎都考驗老師對哲學的理解,以及相關問題的知識庫。幸運的是,這些東西並不是全然無法事先準備。
有教學經驗的人,應該都體驗過下面兩件事:
老師的鋪陳很大程度決定學生是否能理解要討論的問題,並提起興趣。
學生對於同一組教材教法,往往會有同一組最常見的反應,例如大多數人容易對某個問題秉持某種特定看法,或者大家都傾向於在某個段落產生誤解(這時候表示你該修教材了)。
反過來說,面對一個特定的討論議題,如果我們能把鋪陳此議題的方法,以及學生對這種鋪陳會有的常見反應整理起來,就可以幫助沒有帶領過此議題討論的老師,更快進入狀況。
哲學討論的攻略
《影響孩子一生的慢思妙答》就是這樣一本議題鋪陳和討論攻略的大補帖。作者懷特(David A. White)是資深哲學老師,這本書是他幾十年來哲學討論經驗的匯集,懷特整理了四十組問題,並且針對這些問題,分別列出:
這些問題到底在問什麼?
這些問題該如何鋪陳,學生才容易理解,並且被勾起興趣?有哪些好用的問法或例子?
學生對這些問題的常見反應是什麼?老師有哪些做法可以激起後續討論?
不管你是希望帶給學生更好的討論教育,或者你是想自己一窺建立好討論的種種技巧,這本書都會是適用資源。它讓你知道自己可能面對哪些反應、在心裡有底的情況下慢慢練習。如果你是哲學討論的初學者,或許可以從第四部分「批判思考」開始讀,這部分包括第三十一到第四十個問題,介紹了「哲學討論該如何進行」的一些基礎概念。
如果攻略還不夠……
當然,你不可能只靠這本書就獨當一面,也不可能靠它就完整掌握書中討論的那些哲學問題。這本書旨在提供特定議題下帶討論的有用建議,而不是完整的哲學說明。即使熟讀這本書,你依然可能受窘於書中沒提過的學生反應,或者發現自己難以將討論手法沿用到書裡沒提到的議題上。
當這些現象發生,表示你需要的已經不是哲學討論的攻略,而是哲學本身。幸運的是,圓神出版社十幾年來引進了不少寫法明白準確的哲學書,我特別推薦:
Thomas Nagel《哲學入門九堂課》
Shelly Kagan《令人著迷的生與死》
Cass R. Sunstein《原力思辨》
Michael J. Sandel《訂製完美》
最後,也厚顏推薦我主編的《現代草民哲學讀本》。這是台灣第一本由哲學研究生的網路共筆專欄文章集結而成的書,在系統性和創見上雖然比不過前述知名哲學家們,不過寫法和文中事例更接地氣,相信能幫助你發想和規劃更好的哲學課程和討論。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帶孩子找出十萬個為什麼:
- 公民思辨養成第一步:對所有「理所當然」提出質疑
- 【評書青鳥】好像有道理、但又不大對?──你需要可以解決日常問題、推動哲學普及的倫理學!
- 每一個問題背後的對話與反思, 都是啟發孩子「思辨力」的必要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