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只是在地化的《池袋西口公園》——關於《師大公園地下社會》
文/臥斧
日本推理作家石田衣良在一九九七年出版第一本《池袋西口公園》(池袋ウエストゲートパーク)。
《池袋西口公園》後來發展成一系列小說,通稱「IWGP」,至二○一七年已經出版十三本系列作品,另有數本外傳,以及改編的電視影集與漫畫。故事裡的「池袋西口公園」指的是日本東京池袋車站西側出口的小公園,主角真島誠住在附近,從當地的工業高校畢業後沒找工作,在自家幫忙賣水果。真島誠不只是水果行小老闆,他喜歡古典音樂,會幫雜誌寫專欄,同時因為與青年幫派及當地人脈相當熟稔,所以成為在地種種問題的仲裁者或者調查人,被稱為「池袋的麻煩終結者」(池袋のトラブルシューター)。
這系列小說被歸類為廣義的推理小說,不過真正好看的,大多不在「解謎」。
會找真島誠協助的事件,除了青年幫派的紛爭之外,還有體制內公權力不見得能夠受理的問題,所以真島誠會接觸到非法移民、以網咖為家的被剝削工作者、霸凌,以及透過網路聯繫、難有實質證據的犯行。這些事件有的在調查到最後,仍需交給警方,但更常出現的狀況是必須依靠沒有公權力的組織、團體甚至個人出手解決。是故,閱讀「池袋西口公園」的最大樂趣,其實是藉由真島誠的眼睛,觀察隱在東京繁忙光鮮的表層之下,那個同樣繁忙但不見得光鮮的底層社會樣態。
林峰毅的小說《師大公園地下社會》,基本架構與「池袋西口公園」十分類似。
台北市師大路東邊緊貼台灣師範大學的部分校區,在管理學院附近分岔,出現一塊三角形的公園,往南跨過數條街道,一路延伸到師大路九十二巷;站在師大公園朝東看,師大路的對面除了一小塊校區之外,就是師大商圈的外緣,以及分隔校區與商業區、直通師大夜市的師大路三十九巷。小說當中,師大公園分屬兩個不同青年幫派,掌管夜市的則是組織更大、勢力更強的黑道,彼此以師大路為界,互不侵擾。主角林效虎的姊姊在師大商圈開了一家獨立書店,林效虎除了在店裡幫忙,也因為與青年幫派首領「骨男」的交情以及獨立於各股勢力之外的位置,受託或主動參與幾樁事件的調查與處理。
閱讀《師大公園地下社會》,首先能感受到的,自然是種「在地」的視角。
除了台北市與新北市的幾處城市與市郊景況,還有台灣獨有的社會現象:獨立書店當中的顧客百態、以擔任街頭舉牌人為生的遊民、巷弄當中的常民生活,以及居民們對於街貓、Live House等等「破壞生活品質」物事的看法。故事裡有家名為「UNDERGROUND」的Live Hosuse,正面臨停業命令,林效虎是店內常客;而現實中的師大路曾有一家名為「地下社會」的Live House,未停業前是許多國內知名樂團萌芽發聲的所在。是故,書名可以視為「師大公園」加「UNDERGROUND」兩個地點的結合,也可視為「在師大公園表層面貌下的裡層社會」,而這個裡層社會可能被漠視、可能被驅逐,但其實與表層社會息息相關。
但《師大公園地下社會》並不只是一本把地景人物「在地化」的《池袋西口公園》。
雖然挪用了部分《池袋西口公園》設定架構,但《師大公園地下社會》真正值得一讀的,是林峰毅承接了石田衣良的社會觀察,透過林效虎這個卡在有職/無職、正義/無賴、菁英白領/勞動藍領、安善良民/黑道分子等等身分之間,無法歸類的角色位置,一一檢視台灣的社會現象。當然,小說當中會有部分虛構,但美國作家史蒂芬.金(Stephen King)曾說,「小說是謊言裡的真實。」虛構的意義,其實在凸顯某些真相。林效虎沒有什麼經世濟民的宏觀視野,故事發生的地點也都在大台北地區,但類似的情節可以推及台灣的各個城鎮;以小見大,一向是好小說應有的力量之一,而以更庶民、更富娛樂性,但也更精準貼近生活暗角的故事,也是台灣小說非常需要大量補充的樣貌。
師大公園的一角,有事正要悄悄發生。請跟著林效虎一起去看看。
※本文摘自《師大公園地下社會》,立即前往試讀►►►
越在地,越國際:
- MOOINK PLUS正式亮相!在地軟體團隊+跨國硬體協力,打造最佳繁體中文數位閱讀環境
- 不止聚焦案件,也反應時代大事、複雜人性,標誌香港在地風貌──陳浩基的《13.67》
- 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規矩,師大街頭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