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pellethepoet on Visualhunt / CC BY

由市民一磚一瓦砌起的巴黎聖母院

文/王裕華、蔡清徽

隨著法國民族主義興起,法國人不想再蓋羅馬式教堂,更希望有屬於自己的教堂。1121 年,法國人第一棟哥德風教堂是巴黎聖丹尼斯(Abbey Church of Saint-Denis)修道院,院長蘇傑(Abbo Suger)改革仿羅馬式的缺點如內部簡陋、缺少拜占庭金屬鑲嵌的華麗感等,改採歌德建築的特徵,引用光線,並在聖壇端點的半圓形空間量減少牆的厚度,在尋求建築體高度增加和減重過程中,將哥德式風格的線條不斷往上推,以外露結構的「飛扶壁」支撐屋頂,讓半圓形牆壁呈鏤空、虛多於實的狀況,並鑲上彩繪玻璃。

聖丹尼斯為熙篤會修道院,是法國宗教的中心,與皇室淵源頗深,法國歷代皇帝多葬在此處,著名的查理曼大帝便是在此宣誓加冕及安葬。它採用哥德式的建築手法立刻普及到其他教堂,立了原型典範。

因此,當1160 年巴黎市中心原有的羅馬式教堂不堪使用,當年被選任為巴黎大主教的蘇利(Maurice de Sully)便決定建造一座可與聖丹尼斯媲美的宏偉教堂。

巴黎聖母院即是標準的哥德式教堂。自 1163 年埋下第一顆基石之後,耗時一百八十二年(1163~1345 年)才建成。有別於多數教堂是由國王或教廷出資興建,聖母院是由巴黎市民一磚一瓦慢慢砌成,可見王室和庶民建造教堂花費的金錢和時間成本比例完全不一樣。對巴黎市民來說,修建聖母院的過程本身就是宗教的修煉。

雕塑

巴黎聖母院外牆的雕塑是舉世聞名的。建築立面由四個巨大的飛扶壁支撐,兩道寬寬的立面橫腰帶將可能顯得閒散的元素恰如其分地整合在一起。中間的大型玫瑰花窗下方欄杆中央站著聖母瑪利亞與聖嬰,左右兩側分別是亞當與夏娃-原罪的來源者,也是人類的起源,下方一排為國王長廊,有二十八座猶太王的雕像。

三座主立面大門雕刻的都是《聖經》的故事,中央門的主題為「最後的審判」,上方是上帝坐在白色審判的大寶座上,四周天使、以色列族長、先知、殉道者環繞,彷彿告誡上教堂的人切莫為惡、不忘行善,頗有示警的意味。中央門框立柱上市聖嬰與聖母瑪利亞。

Photo credit: pierre pouliquin on VisualHunt.com / CC BY-NC

教堂最上層為兩座高塔,登上塔樓可見屋簷的吐水獸。這是根據《聖經・以賽亞書》記載的撒拉弗(Seraph)雕飾的,但因沒人看過此獸的長相,所以任憑創作者想像奔馳。另有守護獸雕塑,有些彷如《聖經》動物「基路伯」(Cherubims),也有人形吐水口。這些看似怪獸的動物其實是聖物,守衛著巴黎聖母院,如同侍立在上帝寶座旁一般。十九世紀修復聖母院時,建築師在交叉殿上加上一個尖塔,基座上有銅綠的十二先知。

歷經破壞 《鐘樓怪人》間接促成修復聖母院

聖母院在法國大革命(1789~1799 年)時遭到嚴重破壞,1831 年,雨果出版《鐘樓怪人》小說。故事主角柯西莫夫先天畸形、獨眼、駝背,被副主教克羅德・孚羅洛(Claude Frollo)收養,從小在聖母院長大,負責敲鐘。流浪的吉普賽少女梅愛絲梅拉達(Esmeralda)在聖母院前載歌載舞歡度「愚人節」時,被孚羅洛看上,指使柯西莫夫劫持少女,柯希莫夫卻因此愛上愛絲梅拉達。

《鐘樓怪人》出版後,聖母院殘破不堪的問題受到重視,有心人士發動募款,政府當局也開始注意到聖母院的建築慘狀。1845 年,建築師歐仁・維奧萊-勒杜克和拉素斯(Jean-Baptiste-Antoine Lassus)開始修復聖母院,工程持續二十年,如今看到的聖母院,即是修復後的面貌。

※ 本文摘自《遇見世界十大教堂》,原篇名為〈聖母院〉,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