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阿德勒:夢境所選擇的內容,回應做夢者心之所向

文/阿德勒;譯/吳書榆

夢境在表達其目的時,既不合邏輯,也不真實。夢境的存在,是為了引發某種感受、心情或情緒。想完全揭開夢境的隱晦面紗,並無可能。不過(在這一點上),夢境和清醒時的人生、行動只有程度之差,而非分屬不同類別。一個人的內心會如何回答人生的問題,和他的人生計畫(scheme of life)有關,不過計畫的答案並不符合預設的邏輯框架;因此為了促進當事人與社會互動,我們的目標必須不斷琢磨,促使這些答案能逐漸符合此框架。一旦我們不再用絕對的觀點來看待清醒時的人生,夢境就不再神祕。其實,夢境不過是進一步表現清醒人生中也有的相對性,以及事實與情緒的組合。

綜觀歷史,原始人類認為夢境十分神祕,他們通常會透過預言的方式來解讀夢境。一般人都認為夢境可以預示未來會發生的事;但這種說法只對了一半。夢境確實是一座橋梁,把做夢者遭遇的問題和他想達成的目標串連起來。從這個觀點來說,夢境常常成真,因為做夢的人在夢中也在自我磨練,做足準備,只等待夢境應驗。

換句話說,各種事物之間互相連結的關係,在夢境或清醒時的人生都是一樣的。如果一個人敏銳而睿智,無論他分析的是自己的清醒人生還是夢境人生,都可以預見未來。他所做的分析就是一種診斷。比方說,如果有人夢到某個熟人過世,而對方後來也真的過世了,但這不代表他的預知能力比醫師或對方的近親還要厲害。這其實意味著,相較於清醒之時,做夢者反而較常在睡覺時思考事情。

因為夢境的一半是事實,如果把夢當作預言看待,就叫做迷信。一般來說,同時有其他迷信的人才會堅持「夢是預言」這種想法。不過,想藉由營造預言家形象來拉抬地位的人,也會支持此想法。

為了打破「夢是預言」這種迷信,並抹去夢境的神祕感,我們必須解釋為何多數人都無法理解自己的夢。原因很簡單,因為即便是清醒時也很少有人能真正了解自己。很少人擁有找出前進方向的自我反省剖析能力,而且就像我們之前提過的,分析夢境是比分析清醒行為更複雜、困難的任務。無怪乎,分析夢境並非多數人能力所及之事;也無怪乎,大多數人會因不知道夢境指涉的意義,而求助於江湖術士。

為何多數人都無法理解自己的夢。原因很簡單,因為即便是清醒時也很少有人能真正了解自己。

…why most people do not understand their own dreams. The explanation is to be found in the fact that few people know themselves even in waking life.


如果我們把夢境的邏輯,與相信私人道理的特定人士相比(詳見第二講、第三講),而不要直接和正常人清醒時的行動比較,將有助於我們釐清夢境的邏輯性。請讀者們回想與罪犯、問題兒童與精神病患的態度有關的敘述:他們會創造出某種感受、脾氣或心情,以說服自己相信某些事。像是謀殺犯會替自己辯駁:「這個人不見容於世界,所以我必須殺了他。」由於犯人內心一直強調這個世界容不下被害者,而創造出某種感受,終而埋下殺機。

真正了解夢境的人,就會明瞭這一點:人創造出某種幻想的目的是為了自我欺騙,而自欺又會在當事人身上引發他所期待的感受或情緒。通常這就是我們對於夢境的記憶。

***

如果我們用這種方式來思考夢境,夢的解析就不那麼困難了。我們應牢記,夢境所選擇的畫面、記憶和幻想,在在都指向做夢者心之所向。夢境能告訴你做夢的人有哪些傾向,最終我們就能看到他想要達成的目標。

接著來看一個已婚男人的夢境。此人不太滿意自己的家庭生活,他有兩個孩子,但他一直很擔心妻子太過沉迷於其他事務,沒有好好照顧孩子。他以此為理由不斷批評妻子,並試著改造她。有一天晚上,他夢見自己有了第三個小孩,但老三走丟後就此失蹤。他為此責備妻子沒有看好孩子。

從這個夢能看出這名男子的傾向:他心裡一直認為兩個孩子會走失,但他沒有勇氣讓其中一個孩子出現在夢中。因此,他「發明」了第三個孩子,並讓這個孩子走失。

我們還可以觀察到另一件事,就是男子很愛孩子們,不希望他們走失。他也覺得妻子照顧兩個孩子已經分身乏術了,遑論同時照顧三個孩子,因此第三個孩子一定會消失不見。由此可發現並解析這個夢的另一個面向──這個男人正在考慮:「我應不應該生第三個孩子?」

這個夢境造成的實際結果是,男子對妻子產生反感。現實中並沒有任何孩子走失,但他早上一起床就開始批評妻子,對妻子心生厭惡。常有人因為做夢引發某種情緒,因此一大早就想找人吵架,百般挑剔。這有點像是精神中毒,和憂鬱症患者會出現的徵狀差不多;憂鬱症患者會用失敗、死亡、失去一切等想法來自我戕害。

我們也發現,此人選擇的是他絕對會覺得優越的事物,比方說他認為:「我很小心照顧孩子們,但我的妻子卻很粗心大意,害得一個孩子不見了。」他的支配傾向也在夢中表露無疑。

夢境所選擇的畫面、記憶和幻想,在在都指向做夢者心之所向。

We should remember that the selection of pictures, remembrances and fancies is an indication of the direction in which the mind is moving.

現代夢境解析理論已有近二十五年歷史[2]。佛洛伊德最初提出,夢境是滿足幼兒時期的性渴望,但我們個體心理學家無法認同這個論點。如果說夢境是一種滿足,那麼每件事都可說是一種滿足:每一種概念,都是從潛意識深處浮出,來到意識層面。因此,性滿足(sex fulfillment)的說法根本沒有提出任何解釋。

後來佛洛依德認為,夢境也牽涉到死亡的渴望。這套說法顯然無法解釋前述最後一個夢境,因為我們不能說那個做父親的希望孩子走失並且死亡。

事實是,除了之前提過的一般性假設(postulates),如精神生活統一性和夢境人生的特殊情感性之外,解夢是沒有公式可循的。夢境的情感特性,及伴隨它而來的自我欺騙是一種具有多種變形的主題。因此,夢境在表現上充滿著比較和比喻。利用比較,是自欺與欺人最佳的途徑之一。可以確定的是,如果一個人使用比較法,那是因為他不確定是否能用事實和邏輯來說服你,故改以無用、牽強的比較來影響你。

連詩人也在哄騙世人,只不過用的是一種讓人愉悅的方式,而我們也樂於欣賞他們的比喻和充滿詩意的比較。我們都該知道,詩人是有意地想要影響我們,並希望感染的力道能超越尋常的語言文字。舉例來說,假設希臘詩人荷馬(Homer)寫道:「希臘士兵如雄獅一般奔過原野。」我們認真思考的話,就會發現這樣的比喻其實是騙人的。不過我們若能帶著詩意的心情,這些文字確實叫人陶醉讚嘆。詩人讓我們相信他們擁有這種偉大的力量。如果他們只是平鋪直敘地描述士兵的穿著或武器,文字就只是文字而已。

一個人自知無法把話說清楚、講明白時,也會另尋他法:說服不了他人時,就用比較法。如我們剛剛提過的,使用比較法是一種自我欺騙的方式,正因如此,夢境在選擇畫面、影像時,會大量使用比較。這是深具藝術性的自我陶醉手法。

說也奇怪,夢境能讓人陶醉,但這一點同時也是妨礙夢境出現的因素。一個人如果能理解夢境的主旨,明白自己只不過是在自我陶醉,就不會再做夢了,因為即使做夢也無法達成目的。

譯註

[2]譯註:本書最早於一九二七年出版。

※ 本文摘自《阿德勒心理學講義》,原篇名為〈夢與夢的解析〉,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