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侵犯用戶隱私、竊取資料、性騷擾風波⋯⋯Uber的內憂外患接二連三襲來
文/亞當.藍辛斯基(Adam Lashinsky)
譯/謝儀霏
2017年3月Uber爆出另一則醜聞,引發各界嘩然。《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揭露Uber 多年來,使用名為《灰球》(Greyball)的祕密程式,在未得到當地批准而營運的城市裡,如美國的波特蘭、波士頓、帕里斯及拉斯維加斯,以及中國、南韓、義大利與澳洲在內的其他國家,以躲避執法人員的查緝。該軟體的目的,是要讓執法者難以監視Uber的活動,避免駕駛因違反當地法令,遭開罰單或扣押車輛,而無法提供載客服務。
首先,Uber員工會搜尋社群媒體檔案,監視在政府相關執法單位附近,使用Uber應用程式的人,擬出一份有可能是政府官員的清單。他們也會檢視信用卡,比方說,查看那些帳號,是否出自警界的信用合作社。一旦擬好名單,這些人就會被「灰球」標註,當他們使用手機上Uber的應用程式時,就會被轉移到假的平台,根本叫不到車。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Uber的法務長劉莎莉(Salle Yoo)及全球營運資深副總萊恩.格雷夫斯(Ryan Graves)都知道這個程式的存在。事件曝光後,格雷夫斯於9月時下台,但仍待在Uber董事會;劉莎莉則宣布她計劃同月離開公司。直到11月,才決定由前百事可樂(Pepsi)法務長東尼.韋斯特(Tony West)接替她的職位。
Uber一開始宣稱,該軟體只是要封鎖違反公司服務條款的人,如企圖對駕駛動粗的人、想要干擾我方營運的競爭者,或是和政府官員串通好、祕密設圈套誘騙駕駛的對手。後來,Uber 也同意停止使用該程式,並配合政府調查。
2017年4月,一則關於卡蘭尼克和蘋果公司(AppleInc,簡稱:Apple)執行長提姆.庫克(Tim Cook)的尷尬互動報導曝光。2015年,Apple發現Uber的應用程式侵犯用戶隱私,以及Apple的規定,Uber應用程式會追蹤辨識個別的iPhone,即使用戶已將程式刪除、手機資料清除。
為此兩位領導人攤牌,庫克針對Uber相關違規事項,質問卡蘭尼克。庫克對卡蘭尼克說:「我聽說你們違反我們的使用規定。」並揚言要把Uber應用程式,從iTunes商店下架。卡蘭尼克很快就屈服,並同意終止這種做法。
同樣在4月,卡蘭尼克的自駕車新星萊萬多夫斯基,主張行使《美國憲法》<第五修正案>權利,避免在Waymo案中自證其罪。此策略讓Waymo的律師,無法強迫萊萬多夫斯基,交出那1.4萬筆被指控遭盜用的檔案。
但此舉也間接向法官威廉.艾爾塞普(William Alsup)承認,萊萬多夫基斯或Uber的確擁有上述檔案。他對Uber律師群說:「這案子可真特別,42年來我從來沒見過證據這麼充分的案子,你們麻煩大了。」沒多久,萊萬多夫斯基就不再參與Uber的自駕車計畫。
另一方面,「灰球」醜聞持續延燒。見諸於《紐約時報》報導中,奧勒岡州波特蘭市的執法人員自行進行審計,記錄該軟體如何拒載市府官員。5月時傳出加州北區的聯邦檢察官,針對啟動「灰球」的刑事調查,聯邦大陪審團進一步發出傳票,要Uber交出相關紀錄。
到了5月底Uber 決定,以在Waymo案中不配合公司為由,開除萊萬多夫斯基。自駕車計劃則由艾瑞克.梅赫夫(Eric Meyhofer)接手,他是2015年Uber 從卡內基美隆大學,用重金挖來的頂尖機器人學研究人員。6月,包含卡蘭尼克在內的高階主管,遭控訴對待女性職員不公的問題,出現新進展。博欽律師事務所公布調查結果,導致20名Uber 員工遭到開除。
隨之而來的是壓垮卡蘭尼克的最後一根稻草:美國前司法部長侯德的報告。侯德面談兩百多人、審查幾百萬份文件後,提出一連串嚴厲的建言,劈頭就說:「應重新追究卡蘭尼克的責任。」在Uber公開發表的13頁摘要中,侯德也提到:「Uber應該擴大其董事會,納入更多獨立董事,來進行更全面的監督,包括一位獨立主席。」他並建議Uber 的內部管控、人力資源與審計全都要加強,還需要更良好、全面的訓練,以提升公司文化。
侯德的報告公開後,卡蘭尼克宣布他會向公司請假,並表示最近的一起船難,導致他母親喪生、父親重傷。「關於目前的成就與我們怎麼走到這裡,我將一肩挑起所有責任。」他在給員工的信件中這麼寫道。並補充:「當然能引以為傲之處很多,但也有很多需要改善的。」最後以「回頭見」作為信件結尾。
但卡蘭尼克暫時告假,對Uber的重要投資人來說遠遠不夠,包括大股東基準資本(Benchmark Capital)與富達投資(Fidelity Investments)。在一封名為「推動Uber 前進」的信中,投資集團堅持要卡蘭尼克完全離開公司,經過一連串緊張的對峙後,執行長同意了。
後來,他在離職聲明中提到:「我愛Uber勝過於世界上其他事物,雖然我的人生面臨重大的難關,但我不能讓公司與我一起受困,我已接受投資人的要求決定離開,好讓Uber可以回到成長的路上。」
在2017年8月底,Uber 選出前智遊網執行長寇斯羅沙希擔任執行長。差不多在Uber尋覓新任執行長的同時,包括基準資本在內的早期投資人,正考慮要售出他們在公司的部分持股。他們接洽的潛在買主之一,就是軟銀集團(SoftBank),也就是由日本億萬富豪孫正義所經營的電訊科技公司。軟銀旗下管理930億美元(約新台幣2.84兆元)的願景基金,早已擁有亞洲前三大乘車服務應用程式的股份:新加坡的GrabTaxi、印度的Ola 以及中國的滴滴出行。但軟銀不想以Uber之前私募基金時,市值680億美元的條件來投資Uber,談判也延宕數月。
另一方面,美國調查單位後來又發現,「灰球」並非Uber 唯一使用的後門軟體,此事引發第三次刑事調查。9月時《華爾街日報》(The Well Street Journal)披露Uber使用名為《地獄》(Hell)的程式,企圖擾亂最大競爭對手來福車(Lyft)的生意。
該程式在Lyft軟體中註冊假的顧客帳號,並以虛擬的乘客,要求追蹤Lyft駕駛的位置並監看價格。Uber還使用該軟體,追蹤同時在Uber和Lyft提供服務的駕駛,如此即可提供他們更多獎勵,以放棄Lyft平台。針對《地獄》軟體的第三次聯邦調查,是由聯邦調查局的紐約辦公室,與曼哈頓美國檢察官一同進行。
在歐洲,監管機構也對Uber的胡作非為,愈來愈不耐煩。監管倫敦計程車產業的倫敦交通局,在9月決定Uber執照在9月底到期後,不再更新其執照。倫敦交通局以「灰球」及一連串罪行為由,斷定「Uber的策略與行為,透露其缺乏企業責任」。Uber對此裁決提出上訴,並獲准繼續在倫敦營運,直到做出最後判決。
面對這一連串的醜聞,新任執行長寇斯羅沙希公開承諾,Uber會改變作風。「我們一直以來都做錯了。」他在宣布決定上訴的信中這麼寫道。「謹代表全球Uber的每位成員,對我們犯過的錯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