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無法」,還是「不會」?
文/瑪莉.佛萊奧;譯/林力敏
「最糟的謊言,就是對自己說的謊言。」——小說家巴哈(Richard Bach)
「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下等人幹的事。」——村上春樹
有過這樣的早上嗎?你就寢時滿心想早起,要健身,要冥想,要寫東西──終於成為心目中最積極進取的你。現在手機在頭旁震動。響了?不要啊,天那麼黑,又那麼冷,繼續睡對身體比較好吧?多瞇五分鐘就好。五分鐘過去。好吧,再十分鐘好了。等你終於下床,已是七晚八晚,狗狗求你帶他散步,手機塞滿訊息快要爆炸,你走出家門後才發現襯衫上有汙漬,就像大衛伯恩的歌詞:老是這樣子,老是這樣子。
現在想像另一種早上。你在黑暗中睜開眼,轉頭拿起手機:喔,才凌晨四點半嗎?鬧鐘是設定在一小時後。班機是上午八點四十五分起飛,但你為這趟旅程雀躍不已,半分鐘都不想再睡,迅速跳下床,做點運動,然後前往機場──提早出發。
怎麼會這樣?為什麼我們有時輕輕鬆鬆做好該做的事,有時卻難上加難?為什麼我們無法時時有好表現?
為了找出答案,得看向心中。無論我們想做什麼,最大阻礙常是自己的心:
我需要重新開始健身,但工作讓我不可開交,孩子讓我分身乏術,實在沒時間呀。
我的財務狀況一團糟,無論怎麼做都入不敷出,我實在是個對數字沒轍的傢伙。
我真的很想上設計課,那課會是助我轉行的敲門磚!可是學費太貴了,我負擔不了。
我希望能遇到好對象,但沒空約會,年紀太大,而且好對象老早被其他人挑走了。
很耳熟嗎?我得舉手承認,我就說過類似的話,說過好多次。然而事實是:絆住腳步的莫大阻礙就是這些藉口。我們拿藉口蒙騙自己,綁手綁腳作繭自縛。 人人三不五時會找藉口,所以別太怪自己,但如果你一心找到出路,就別講藉口。現在該是時候挑出所有狗屁藉口了。你若能承認種種藉口其實非常薄弱,不僅會添許多幹勁,也會有力量做出改變。
兩個消滅狗屁藉口的字眼
現在先來看用詞。兩個常見字眼會使你難以對自己誠實,那就是「無法」和「不會」。現在想想,一般人多常說下列的話:
我無法每天早起健身。
我無法找出時間把東西寫完。
我無法原諒她的所作所為。
我無法接那份工作,地點太遠了。
我無法求人幫忙。
我無法請求升職,因為我還不夠好。
我無法投入這專案,主管還沒批准。
我無法_____[上那門課、學那外語、開那間店等],因為錢付不出來。
問題是:當我們自稱「無法」做某件事,百分之九十九的情況是在以「無法」委婉表達「不會」。什麼「不會」?「不會」是指不願意。換言之……
你並不真的想做。
你不想做這工作。
你不想冒這風險。
你不想找麻煩,畢竟划不來。
現在你先別急著反對或舉反例(還真舉得出來),先相信我一下。
如果你覺得自己可能確實(有時)是這樣,就能擺脫許多絆住腳步的自欺。舉例來說,現在回頭把「無法」改成「不會」,每句話會顯得誠實許多。
我不會每天早起健身。
我不會找出時間把東西寫完。
我不會原諒她的所作所為。
我不會接那份工作,地點太遠了。
我不會求人幫忙。
我不會請求升職,因為我還不夠好。
我不會投入這專案,主管還沒批准。
我不會_____[上那門課、學那外語、開那間店等],因為錢付不出來。
以我為例,當我說「無法」,其實多半是指「不會」,就是不想去做。不想為此犧牲,不想為此費力,沒有那麼渴望,沒有那麼看重。這般說出自己其實不想(或不願犧牲或費力),並不代表糟糕或懶惰,而是一種誠實。
現在我來解釋為什麼這個分別很重要,尤其在運用出路哲學的時候。當我們用「無法」二字,往往舉止像是受害者,無能為力,臣服於外界,彷彿不能掌控自己的時間、精力或選擇,沒有對人生負責。
當你用「不會」二字,感覺與舉止會更有力,知道是由自己掌控想法和行為,由「你」決定如何運用時間與資源,於是覺得更有勁,更自由,因為你完全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談到負責,在此提醒一個重要原則:
你為自己的人生負上全責。
※ 本文摘自《凡事皆有出路》,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