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園也有種姓制度,最上層的亮眼小團體決定你的生死
文/中川翔子;譯/林于楟
就讀老家附近的公立小學時,下課時間大家總是吵吵鬧鬧地玩在一塊兒。
我很喜歡漫畫與遊戲,而大家也理所當然地接納了「喜愛畫畫的中川翔子」。
幸而導師是個不在乎學生成績或運動表現平平,會協助學生將喜歡之事培養成獨特個性的老師,所以班上每個人都能把各自擅長的事情當成彼此的個性,相互認同,那是段能盡情樂在其中的美好時光。
但當我國中就讀私立女中之後,狀況出現一百八十度大轉變。
開學沒過多久,班上就分裂出好幾個小團體。
掌控班上氣氛的人,是那些發話權強的亮眼女生組合。其他人也各自有了小團體,就這樣過著校園生活。
和小學時代完全不同,那不是可以隨意和任何人說話,下課時間一起自由玩耍的氣氛。
明顯可看出團體間出現階級差距,不同階級的團體,不僅沒有對話,更沒有交流。
這就是所謂的「校園種姓制度」、班級內的「排行榜」。
「種姓制度」據說是古代印度依身分來區分階級的制度,是利用身分替人類分等的恐怖社會結構。
將這個種姓制度套用在校園的人際關係中,就成為「校園種姓制度」。
我不知道是誰首先提出這種說法,但這個表現無比精妙,十分符合現實情況。班上以老大所屬的團體為首,明確分出高低序列。
「上層階級」的一軍成員為風雲人物、不良分子、運動社團成員、愛嬉鬧且自我主張強烈者、時髦的人還有可愛的女生。擅長運動、父母擁有影響力的人,也包含其中。
二軍,也就是「中層階級」,成員是安靜資優生類型的人。因為她們能夠圓滑處理人際關係,上下皆不得罪,地位最為安定,最令我羨慕。
最下層的三軍「下層階級」是御宅族、運動白癡、邊緣人、有點怪怪的特別女生等等。簡單來說是這樣,但實際上,裡頭的結構更加複雜——一軍也可能起內鬨,無法預測何時會遭排擠,三軍之下甚至會出現階級外的人。而我在這其中,是落入三軍之內。
遭霸凌的對象,是三軍與以下的「下層階級」。「身分」只要一確定,想要往上爬,根本難如登天。恐怖的無言壓力與無形的階級序列,統治了整個班級。
被貼上「噁女」的標籤
我上國中時,是大頭貼的全盛時期。每個人都愛和朋友一起去拍貼,收集冊裡貼了滿滿大頭貼,然後拿出來彼此分享。
但是,我連大頭貼收集冊也沒有。
而這件事,成為我入學後立刻犯下的致命錯誤。
入學後,坐在老師安排的座位上,我滿心興奮期待接下來的中學生活。
坐在旁邊,看起來很文靜的女生對我說:「借我看你的大頭貼收集冊~~」聽到我回答「我沒有耶」之後,她對我說:「是喔,那你明天絕對要帶來喔!」
看見大家早已開始互相分享收集冊,氣氛相當開心,我想著「糟糕了!」,接著慌慌張張地跑去拍大頭貼。事出突然,加上和小學要好的朋友學校離很遠,所以是自己去拍。
接著,因為我沒有大頭貼收集冊,便急急忙忙在家裡尋找替代品,好不容易找到外婆用和紙做給我的小筆記本,我趕緊把拍好的大頭貼貼上去,隔天帶到學校去。
說著「我帶收集冊來了喔!」拿出來給大家看的時候,身邊的氣氛驟變,我也僵住了。
「呃,這什麼啊?一個人大頭貼還是奇怪的筆記本?外婆送的?那什麼啊,太奇怪了吧?好噁喔……」
「糟糕,我做錯了,搞砸了——」到現在,我還清楚記得背脊發涼的那一瞬間。
有點不太會看氣氛、有點不太一樣、有點奇怪。
這些不會被視為個性,會被當成一種「噁心」。
舉例來說,假設大家正熱烈談論著自己不太明白的話題,即使不懂,也得要想辦法巧妙打進話題中,要不然立刻會被排擠在圈圈外。
我非常不擅長這種事,難以跟上大家的戀愛話題與偶像討論,也沒辦法配合對方的喜好應對,有好幾次不懂的話題突然拋到我身上,讓我驚惶失措。
當我發現時,隔壁座位的亮眼女生早已進入班上的領頭團體之中。
而我,完全找不到挽回最初錯誤的機會,明眼人都看出我落入班上最底層了。
我從小就非常喜歡漫畫、動畫與遊戲。因為母親要工作,所以我把獨處時間全花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我非常喜歡專注畫畫的時間,常常畫到忘記時間,甚至徹夜未眠。但這些對我來說是稀鬆平常的事情,一點也不覺得奇怪。
小學時,大家也都接納這樣的我,升上國中前,我完全沒有「這非常奇怪」的認知。
但是,在國中的班上,坐在自己位置上獨自畫畫的我,是個必須承受大家異樣眼光的「噁心存在」。
沒過多久,領頭集團的人就在背後中傷我:「那傢伙老是在畫畫,該不會是御宅族吧?太噁了吧!」
「御宅族」,這個名詞現在已經相當普及,但在當時,「御宅族」就是「噁心」的同義詞。
在班上,領頭團體就是「絕對」的存在,當老大說出「噁心」兩個字之後,我就完全被貼上「噁女」的標籤。在那之前還會找我說話的女生,也漸漸與我拉開距離。
※ 本文摘自《別去死啊!被霸凌不是你的錯》,原篇名為〈身處校園種姓制度之中〉,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