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對反送中運動的主要憂慮,是使中國抗爭學習香港,挑戰其政權穩定。
文/馬嶽
如果和二〇一四年佔領運動比較,政權當年的策略比較簡單也比較貫徹,習近平很早就定下「不流血、不讓步」的總策略,主要作法是消耗戰,政府對運動訴求不作回應但少有主動鎮壓,要令運動疲憊以至出現分裂,最後無疾而終。然而二〇一九年反抗運動的特殊性是沒有清楚架構及領導,劇目繁多而不斷轉換,沒有固定策略和地點,也沒有長期的計劃。與之對應的,政權的策略和訊息在運動期間則轉換過不止一次,對運動的定調亦改變不止一次,也曾出現矛盾的策略和訊息。
是誰的意思?香港還是中國?
二〇一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路透社引述匿名中方官員報導,修訂《逃犯條例》是由中共中央紀律委員會(中紀委)推動。事緣二〇一七年起中紀委大力打貪,二〇一七年一月二十七日,「明天系」集團首腦肖建華在香港四季酒店被人帶走不知所踪,有指是被大陸特工綁架回內地。路透社的報導指中紀委不滿沒有合法途徑將內地犯事而居港者引渡回內地,推動特區政府考慮,結果特區政府把握陳同佳案的機會,推出修訂《逃犯條例》以解決有關問題。如果報導屬實,則特區政府推出《逃犯條例》是為了迎合中央政府的政治目的。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的公開立場,則一直表示《逃犯條例》是由特區政府主動提出的。
到了爆發百萬人大遊行和六一二的暴力鎮壓,北京決定讓步,由韓正下令林鄭月娥暫緩修例。其後應該特區政府在處理手法上仍有一定的自主性,傳聞當時北京的立場是:爛攤子是林鄭月娥搞出來的,她要自己收拾。但後來群眾運動愈演愈烈,特區政府的主動性變得愈來愈低。
路透社曾先後發表兩個林鄭月娥與商界閉門會議的錄音。八月三十日發表的錄音中,林鄭月娥指北京不容許對「五大訴求」讓步,因為這等同向暴力讓步。九月二日發表的錄音中,林鄭月娥自言不可以辭職,因為事情已提升到主權和國家安全的層次,故此只能由中央決定,但北京沒有定下解決問題的死線(例如十月一日國慶並不是死線)。兩個錄音都指向中央主導所有決定,不對「五大訴求」讓步是中央的意思,但到了九月四日,林鄭月娥又在沒有預示下宣佈撤回條例,反映北京並非不能對「五大訴求」讓步。
在整個運動過程中,中共的不同單位和內地媒體,往往透露不同的訊息和風向,有時互相矛盾。一個可能性是中國發生派系政治鬥爭,不同政治力量出現拉扯而導致出現矛盾的訊息和方向,也可能中共根本沒有貫徹始終的策略,而是在過程中受形勢和事態(包括國際形勢)影響,以致不同時段會有不同策略。
嚴控對內地影響
香港的反抗運動,最初只是反抗一條本地法例,沒有觸動中國政府的根本利益(和雨傘運動爭取普選不同)。而中國政府的一項主要憂慮,是香港的抗爭訊息和手法會影響內地,令內地抗爭學習香港,挑戰其政權穩定。
對策主要是兩項:第一是新聞和訊息控制。在七月之前,內地民眾知道有關香港反修例的新聞非常少,六月的兩次百萬人大遊行都沒有報導,訊息在內地受到強力屏蔽。除了新聞和網絡控制令國內人民只看到官方版本和經過濾的訊息外,出入境的控制也加強了,例如八月底後,港客入內地會被查檢電話,有示威相片或訊息的會被查禁、被要求刪圖,被盤問甚至被短期拘禁,而從內地到香港的旅行團及其他探訪交流,亦大大減少。很多內地人有香港很混亂的印象,亦會主動減少來港。
第二類策略主要是負面標籤香港的運動,包括這是「港獨」的運動、受外國勢力擺佈策動的「顏色革命」,以及聚焦香港示威者的暴力行為。把香港的民主運動編派為外國勢力操縱,一直都是官方口徑,而年輕人運動自雨傘運動後已被劃上「港獨」標籤。七月一日示威者衝擊立法會,七月二十一日塗污中聯辦國徽,都輕易被內地官媒描繪為反中國和衝擊國家主權的行動。這項策略承接了國內民族主義宣傳的大勢,容易為內地民眾接受。
七月後內地的報導多了聚焦運動的暴力破壞行動,示威者都是「暴徒」,香港警察被描繪為「平暴」的英雄。葵涌警署警長劉澤基因在七月三十日面對示威時擎長槍指嚇市民,在香港被點名及受網民批評攻擊,但在內地傳媒則被大力吹捧,中央電視台給他專訪,他的微博帳號亦很快有數十萬粉絲,一時間推動了不少香港警察也開了微博帳號,可以在內地網民間得到在香港得不到的認同。劉澤基並在十月一日獲邀到北京出席國慶典禮。
八月十三日《環球時報》記者付國豪在機場被打的影片,在國內瘋傳,令人覺得香港人仇視內地人以及野蠻,短期內令中港矛盾升溫。八月後,內地人對香港運動的普遍印象是「港獨」、「暴徒」、「香港很亂」,支持香港運動的人都可能變成「支持港獨」。這個印象同時傳播到海外華人社群,不少中國留學生都簡單地把香港的運動視為港獨運動,因而會在外國聲援香港的運動中與香港學生發生衝突。
在好幾個月的運動中,內地民眾一般對香港的運動印象甚差。雨傘運動期間內地有人因在網上聲援香港人爭取民主而被判重刑,但在二〇一九年的運動中內地的聲援很少。從這角度看,政權的宣傳策略是成功的,內地民眾不會覺得自己要仿效香港的運動,同時中港的鴻溝加深了,間接推動了香港抗爭者更強的反中情緒。
※ 本文摘自 《反抗的共同體:2019香港反送中運動》,原篇名為〈第九章 傳媒篇〉,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