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沒有能表達自己需求,又不傷人心的話語

文/金玧姃;譯/黃莞婷

公婆每天會到家裡幫忙照顧孩子到很晚,使得下班後的媳婦非常不自在,但是擔心告訴公婆,會傷公婆的心,想知道有沒有能讓公婆體諒自己的方法。


我是個職業婦女,有個十八個月大的女兒。最近每天下班後,我的心情總是無比複雜,雖然想快點回家休息,陪女兒玩,可是又因為家裡有公婆在,不怎麼想回家。全世界沒有比疲憊或生病時,卻不能早點回家更煩悶的事了。我沒辦法跟公婆表達我的傷心,公婆也沒有考慮到我是個辛苦的全職媽媽,到家後需要好好休息,這讓我偶爾很想發脾氣。

兩個月前我重回職場上班,婆婆每天早上到我們家幫忙照顧孩子。公公最晚中午也會過來我們家,照顧到晚上兩位才一起回家。當然,把孩子交給公公婆婆,我很放心,但是直到就寢時間前,都得跟公婆相處,使得我們夫妻的關係逐漸疏遠。而我們對於育兒的爭執也達到了最高峰,大吵了一架。另外,由於下班後和孩子的相處時光有限,因此孩子和我的關係無法很親密。

不知道是想多和孫子相處,還是只把自己家當成睡覺的地方,公婆總是到晚上十點才回家。無論如何,我非常心累。在公婆回家之前,我沒辦法換輕鬆的居家服,也不能洗澡,必須忙著做小菜或是整理家務。直到公婆走之後,我才能幫孩子跟自己洗澡。我和孩子愈來愈晚睡,我也總是受慢性疲勞所苦。

要怎麼表達才能不傷害到公婆的心,又能讓他們體諒我的難處,早點回家呢?雖然我非常感謝公婆幫忙帶孩子,卻也因公婆不夠體諒我而感到心累。有沒有不讓公婆傷心的婉轉說話方式呢?

沒有這種不傷公婆的心,又能讓他們早點回家的話語。

希望公婆替自己著想,就必須明確表達自身需求。自己不說出口,卻希望公婆能讀懂媳婦的心,還予以體諒,無異於天方夜譚。與其說公婆不替媳婦著想,不如說是媳婦不斷允許公婆越線。為什麼會這樣?媳婦們害怕自己背上「惡媳」之名,只想從公婆和旁人口中聽到「真是個好媳婦」,所以不停容忍踩到自己底線的事情,最終爆發不滿。

如果媳婦告訴公婆自己的需求,很明顯會讓公婆傷心,自己會變成讓公婆傷心的壞人。沒人想當自私的壞人,所以我們往往不明確傳達自己的需求,而是選擇用間接的方式,希望對方能明白。比方說,給對方臉色看,或是拐彎抹角地表達。

在此,我們要記住一件重要的事:對方的傷心難過,不是因為我。「都是你害我生氣」、「因為你我很幸福」這類的話其實是錯的。同樣地,「你讓我生氣」、「公婆令我生氣」、「我害公婆傷心」這些話也都不是事實。

這位媳婦會生氣不是因為公婆,是因為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同樣地,如果公婆感到傷心,也不會是因為媳婦,是因為公婆的需求得不到滿足。

家人之間要假裝沒事到幾時?

我們會產生憤怒或幸福等情緒,是因為我們有「期望」和「需求」。這位媳婦的需求是:「下班後好好休息,度過溫馨的親子時光」。她因為需求得不到滿足而傷心。如果她沒有這種需求,那麼公婆再晚回家,她也不會覺得不自在或疲憊。同樣地,當她告訴公婆:「希望你們能在晚上七點左右就回家」,公婆如果感到傷心,是因為他們的需求是「期望和兒子、媳婦,和孫子多相處一點時間」。

既然如此,如何不傷公婆的心又能清楚表達媳婦的需求呢?首要之務是明白「公婆傷心並不是因為我」,然後再理解公婆的需求,也就是同理兩位老人家想和兒子、媳婦、孫子共度每個夜晚的心,最後明確表達自身需求:「公公婆婆,很感謝你們每天幫忙看孩子,不過我也需要有自己的時間。」

這樣一來,才能找出滿足雙方需求的平衡點。最好準備三到四個既能滿足公婆需求,又能滿足自身需求的方案,提供公婆選擇的空間。過程中,雙方可能發生爭執,也可能有人會覺得不舒服。不過,如果想滿足期待,就得忍受不可避免的衝突。

記得真心感激無條件付出的公婆

這位媳婦有以下幾種處理方式:第一,折衷滿足自己與公婆的需求,比方說,每週規定一天「夫妻放風約會日」,或是和朋友一起外出玩樂的「休假日」;第二,維持原樣。媳婦雖然累但是先忍著,等公婆發現自己的困境,並主動予以體諒,就像現在一樣;第三,為了和公婆成為真正親密無間的家人,媳婦必須表現出真實面貌,忍受暫時的爭執,和公婆重新整理關係。請這位媳婦從中做選擇吧。

人生在世,沒有人的需求能完完全全地得到滿足,不過起碼得滿足一定的需求才行。即便如此,媳婦也有不該忘記的事──對公婆心存感激。因為公婆照顧孫子,不是理所當然之事,而是真心誠意的付出。

家人是要長久相處的對象,不能因為和公婆相處很棘手,自己努力「扮演」好媳婦就好,這就是我說必須展現自己真實面貌的原因。如果想成為長久相處的家人就得忍受那個瞬間的傷心。那麼,展現真實面貌的最好時間點是何時?
就是現在,請打開天窗說亮話吧。

※ 本文摘自《真正想說的話,更要好好說》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