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也青春】為了寬闊的草原——陳芝宇談蔡素芬的《橄欖樹》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幾次接觸,深深感受到芝宇做為一個老字號實力出版社經營者在市場、管理上的投入,以及未來出版版圖規劃的創新和想像。尤其聽她談書時,理解到她下了多少功夫,更加慶幸出版界有這麼活力充沛且對閱讀有觀點又能激起興味的同業。
在聽得極為享受的當兒,快速摘要如下:

一、《橄欖樹》是蔡素芬著名作品《鹽田兒女》的第二作,後來更接續寫了《星星都在說話》成為「鹽田兒女三部曲」,將台灣五、六〇年代至八、九〇年代社會發展進程中,台灣女性明月和她的女兒祥浩的遭遇與命運分歧,做了深刻的刻畫。

二、《橄欖樹》雖是續作,但是作者的企圖是使它可視為一部獨立的作品閱讀。《星星都在說話》也是如此。

三、《橄欖樹》以台灣民歌做為一種年輕世代對於自我的追尋、打造全新台灣精神的社會運動為背景,寫祥浩脫離原生家庭北上的大學生活,四年期間所遭逢的種種衝擊,包括學業、愛情、友情,以及身世之謎的揭曉,而後是如何做出選擇,決定離開校園後的道路。

四、作者為何選擇以〈橄欖樹〉做為書名,當然最重要的,一是這首民歌可說是當時年輕人的共同記憶,二是歌詞中寫出了每個年輕人心中亟欲得到自由與夢想的渴求。
每個人都有他夢中的橄欖樹,為了找到並能夠繼續前行,必須不斷地追尋、確認,然而也得付出一定的代價:受傷、失去、落空,甚至反復發生,重頭再來。

五、同為女性,當台灣社會在各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祥浩不同於母親明月的油麻菜籽命運,能夠擁有接受高等教育及接觸更多人和社會歷練的機會。昔時的明月只能認命而有一種達觀,為守護家庭咬牙撐持,但祥浩則有不同的嘗試和想像,不管身體或心靈都可以更自由地追尋自己關於愛情與事業的橄欖樹。

六、《橄欖樹》也寫友情,書中另一對照組的配角——祥浩室友如珍,是另一種典型。她夢中的橄欖樹因為多次情傷而有了重大的修正,恰恰和祥浩選擇的道路相異。

不同世代、相同世代的女性,展現了她們各自的光輝,這光輝的內涵是什麼?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收聽本集的「經典也青春」,聯經出版總經理陳芝宇,領讀台灣作家蔡素芬《鹽田兒女》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作品《橄欖樹》。

收聽本集節目:


▶︎▶︎▶︎免費訂閱經典也青春 Podcast。名家領讀,經典隨身聽!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