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絕不讓步」政策:用選手心理健康換得爆量金牌
文/凱絲.畢曉普;譯/鍾玉玨
運動是如何發展成我們今天看到的模樣?運動(sport)這詞源於古法文「desport」,意思是「休閒」,最古老的定義出現在一三○○年左右,指的是「逗人開心」、「讓人放鬆」、「助興」、「有趣」的活動。22 也包含「慰藉、安撫、暖心」等意思,但這些不再和今天的運動有任何交集。隨著時間推移,運動分成了兩大領域:一是休閒運動,延續了運動作為休閒、嗜好、娛樂的初衷。二是競技運動,不斷挑戰人類的極限,誰最快、最強、最好,以及愈來愈受到商業力的左右。競技體育商業化在全球成了數十億美元的產業。鉅額的國際贊助合約讓贊助商的品牌被數百萬觀眾看到,也將品牌與英雄完成的勝利偉業聯想在一起。
商業化與層級分明這兩個現實,意味著競技運動隊伍與組織必須在短期內拿出傲人戰績,才能倖存:要嘛符合資格,取得政府相關的資金;要嘛爭取到企業的商業贊助以及頻道授權合約。誠如麥可.哈金森對英國自行車國家代表隊的結論:「這是團隊要面臨的艱巨挑戰,目標是讓全隊拿到獎牌,而不是幫其中任何一個人發揮到淋漓盡致。這裡是達爾文的世界。」23
英國奧運代表隊在一九九六年亞特蘭大奧運灰頭土臉,只拿下一面金牌,在全球的獎牌數排名屈居第三十六名,堪稱國恥。英國奧運到了危機的地步,需要再次找到致勝的解方,因此政府實施了一套新的制度,將長期持續資助與投資奧運,以及聚焦於培養選手「贏的心態」。
沒獎牌,沒補助
奧運運動項目若要申請補助,只要符合以下簡單的條件:贏獎牌,領補助;沒獎牌,沒補助。當局成立了英國體育委員會(UK Sport),負責監督資金發放,並追蹤奧運與帕運選手的表現。體育委員會發表了一份公開聲明,毫無顧忌地大膽宣布,任何代表隊在第一輪比賽慘遭淘汰,或是任何一位選手沒拿到獎牌,將無法再獲政府補助。這個當時被誇為「絕不讓步」的政策,暗示英國的心態將從「輸也無所謂」(plucky losers)轉變成「凱旋歸國的英雄」。自此,奧運一切向成績看齊。說穿了運動不就是這麼回事嗎?不過咸信一切由此開始變調,導致問題叢生。
自那之後,英國的獎牌數量突飛猛進。在二○一二年倫敦奧運,拿下了二十九面金牌,二○一六年里約奧運的金牌數高居第二(儘管奧運憲章的「團結」條款明白寫著,比賽是個人和個人以及團隊和團隊之間的競爭,而非國家之間的競爭)。照上述的衡量標準,證明這個制度交出了輝煌成績,致勝配方的確達到預期效果。但事情並非如此簡單。獲得的獎牌數量被密切關注,但獎牌怎麼到手,背後的故事鮮少被考慮或檢討。奧運成績由衰而勝逐漸好轉之初 ,大家鮮少討論背後的文化現象。但是不久之後,有關霸凌、缺乏心理安全感、虐待、騷擾、憂鬱等傳聞開始頻繁見諸新聞,尤其是在二○一六年里約奧運前後時期。
選手心理出現狀況
里約奧運之後,英國體育委員會執行長麗茲.尼可爾(Liz Nicholl)公開坦言,顯著的文化問題已浮出檯面,承認「一些奧運與帕奧項目,以及其他運動項目,出現了完全不當與不可接受的行為。每個個案本身讓人深感不安,整個系統都感受到了衝擊」。24 多個圍繞「恫嚇文化」打轉的指控引起社會關注。「有毒風氣」、「恐懼文化」等現象出現在自行車、雪車等運動項目。外界指控體壇明顯看不到領導力、文化架構、講究價值的制度。25
國際上也看到同樣現象,競技運動項目的成績取得顯著進展,但是隱匿毒瘤任憑他們為非作歹,例如美國體操隊一名隊醫捲入多起性虐待案件,以及俄羅斯體育協會被控系統性地使用禁藥。
事情曝光後,監管單位與體育組織了解到,運動員致勝的方式確實重要,也意識到他們該有的責任。一些代表隊公開改變了他們的語言與方式。英國、加拿大、澳洲、美國紛紛開始明確表態,強調要擺脫「一切向獎牌看」的做法與路線。美國奧運委員會在二○二○年改變了美國奧運代表隊的宗旨與使命,將重點放在「技能持續保持競爭力、身心持續健康」的目標。率先實施的做法是,身心健康與運動成績並重。加拿大奧運代表隊則更進一步,重新定義奧運的價值,指出「透過準備、競賽、團隊合作學到的生活技能與經歷的體驗,遠比任何獎牌更有意義」。26
註釋
22 Harper, Douglas, Online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www.etymonline.com
23 Hutchinson, p. 10
24 ‘Better culture creates a stronger system’, UK Sport press statement, published on UK Sport website, www.uksport.gov.uk/news/2017/10/24/uk-sport-statement-on-culture, 24 October 2017
25 Ingle, Sean, ‘British Bobsleigh team told: Keep quiet about bullying or miss Olympics’, The Observer, 17 June 2017; Ingle, Sean, ‘Inside British bobsleigh’s “toxic” culture: The latest Olympic sport in the dock’, The Guardian, 9 October 2017. 二○一七年的獨立評論探討賽界在治理、領導與文化上的缺失。www.uksport.gov.uk/news/2017/06/14/british-cycling
26 Canadian Olympic Committee, ‘Values’, https://olympic.ca/canadian-olympic-committee/values/
※ 本文摘自《長勝心態》,原篇名為〈「一切都是為了獎牌」:競技運動的真相與迷思〉,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