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蕩婦羞辱常常是女生先起頭的
文/飽妮
國中時,別班有個發育「特別好」的女孩子,身型嬌小卻前凸後翹,跟其他同年級女孩子相比之下,女人味提前來了許多。由於外形可愛,個性又活潑,很快就成為同學討論的話題人物。起初,關於她的話題多聚焦在她的可愛,後來漸漸變成討論她有多少追求者,最後則傳開她和男友在學校廁所玩「四腳獸」。根據傳聞,她還有不只一個可以玩的男朋友。
曾經的話題甜心突然沒人喜歡了,她變成一個人人口中「隨便」的女生,男生對她幻想破滅,就連女生都有些瞧不起她──即便從頭到尾都沒有人去查證她的那些風流韻事到底是真是假。回想自己當年其實也不認識那位女同學,在那個腦中尚未建構「蕩婦羞辱」(Slut Shaming)概念的年紀,我或許也曾經加入看笑話的討論:「對啊!那個女生真的很瞎耶」、「好可怕,在廁所亂搞?」
面對性,女生之間似乎總是少了那麼一點同理心。
學生時期的這段回憶並不是特別有分量,好長一段時間我已忘記它了,直到認識「蕩婦羞辱」,關於這個女同學的記憶才淡淡浮起。我發現,要毀掉一個人的青春真的好容易,有意的、無意的,一個你認為不重要的八卦閒聊,都助長了仇女風氣。相信八卦和怪罪女性,就是這麼理所當然,這都讓青春期少女的日子更加難熬。
第一次看《破處女王》,抱著看喜劇片的期待,殊不知詼諧調性下描述的卻是敏感議題。故事圍繞在樂天、直來直往的女主角奧莉薇身上,我們看她如何面對校園中不公平的歧視與愚蠢的校園風氣,並且用最幽默從容的方式,讓問題迎刃而解。
「我曾經是無名氏,沒有異性會注意到我,如果 Google earth 是男的,就算我打扮成十層樓高的大樓也不會被看到。但突然,每個人都注意到我了,我想,就算現在我打扮成磚頭也超醒目,就因為我是個『蕩婦』。」女主角奧莉薇如此自白。因為一個無心的謊言,她的名聲在校園中廣傳。
對十七歲的奧莉薇來說,性就像是還不允許品嘗的禁果,但妙的是,也正因為對性的未知,以及在這年紀獨有的叛逆,讓性愛變成又酷又壞的一件事情。
在比自己早熟的朋友面前忍不住吹噓一段莫須有的風流性事之後,八卦不脛而走,沒幾天,她竟然就突然爆紅,走在校園中都被行以注目禮,以前從沒說過話的男同學還會前來問安。奧莉薇變成了大家眼中的豪放女。起初,她挺享受難得被注目的感覺,不料消息越描越黑,她的名聲越來越臭,就連她那以為是「閨蜜」的好朋友,都開始嫌棄她隨便。先不論她的風評是真是假,奧莉薇對整間學校都在抨擊身為女生的自己,感到忿忿不平──她決定效仿《紅字》中的赫絲特,天天穿上縫有A字的衣服上學,作為她最激進的抗議。
奧莉薇的靈感來源,經典文學《紅字》,描繪已婚女子赫絲特和神父犯下通姦罪,被罰終身都得配戴象徵著「通姦」(Adultery)的紅字牌出門。然而,赫絲特是個性格剛烈又善良的女子,始終拒絕指認與她通姦的戀人名字,甚至主動將A字繡在衣服上,反倒將羞辱的印記變成了愛的勳章。她真誠待人的態度和保護女兒的行為,反而受到一部分人的眷顧,被他們視為烈士。
《破處女王》用最淺白的方式,在「蕩婦羞辱」議題單刀直入,並以樂天又做自己的奧莉薇視角出發,來看性別雙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在她的名聲傳開後,男孩開始喜歡吹噓自己和奧莉薇有過什麼,就連校園中被霸凌的男孩,都各自來求助奧莉薇,要她「假裝」跟他們上過床,藉此成為學校裡比較酷的那種人。奧莉薇於是成為幫助邊緣人、成全他人「男子氣概」的聖鬥士。
諷刺的是,人們看待女孩性經驗的方式非常不同。和許多人睡過,這對女生來說可不是什麼可以吹噓的戰績,相反地,越低調越好。
正如《紅字》的情節,《破處女王》當中,最緊捏著「蕩婦」標籤不放、狂貼在奧莉薇身上的,反而都是女生。學校裡篤信基督教的乖乖女瑪莉安展開瘋狂攻擊,她認為奧莉薇應該要感到慚愧、學習懺悔;基督教社團高舉「純潔忠貞」旗幟,實際行為卻是霸凌,這一切發生在其實根本沒有性經驗的奧莉薇身上,顯得更加諷刺。
為什麼女孩特別容易跟著蕩婦羞辱的風向,當起攻擊者呢?或許跟擺脫不了的性別期待也有關聯。
一個男孩如果表現得不夠陽剛,嘲笑他的也往往是其他男性;女孩從小被教育應該潔身自愛,看到別的女生特別開放,也會用異樣眼光以對。但不論「以什麼為理由」去針對那些被排擠的人,我們都必須知道,被霸凌者可能會受到一輩子的傷害。我們將自己放在道德高地指責他人時,往往會失去同理心,忽略另一個人也是有血有肉的活人,忽略自己也有不完美的地方。
電影最後,奧莉薇用正能量與幽默感來面對這一切,她突發奇想,決定亂入學校活動,上演一段性感熱舞,還要大家去看她的「火辣直播」。幽默之餘,這段劇情其實也充滿力量,奧莉薇真正擁抱了自己被物化的身體,放下他人對她的看法,因為她清楚知道,她終究無法控制別人如何看待自己。這些攻擊的言論,往往也不是來自真正關心自己的人。
奧莉薇最終決定道出真相,揭露這些日子她和男孩們的「假性交易」。這不是為了洗刷冤屈,而是提醒大家:「我的生活要怎麼過,跟你們一點關係都沒有。」她的坦承解救了自己,也逼使大家正視校園中對性有錯誤迷思的陋習。我們可能都曾經在無意中扮演過助長霸凌、歧視的角色。即便《破處女王》終究是虛構,現實生活中我們沒有奧莉薇的勇氣,但這部電影讓我想起了當年那位女同學,還有曾經無知的自己。原來自己也扮演過在別人生命中,製造流言蜚語的那種反派小配角。從意識到這件事的這一刻起,至少我可以從這個角色跳脫出來,重新審視自己與他人的關係──當配角沒關係,但不要再當反派了。
我們都扮演過在別人生命中,製造流言蜚語的那種反派小配角。
※ 本文摘自《想笑的時候再笑,才是我最可愛的樣子》,原篇名為〈蕩婦羞辱常常是女生先起頭的? 破處女王 Easy A, 2010〉,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