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陰險曹丕成贏家,曹植天真爛漫得人疼,歷史上真是如此嗎?
文/普通人
在三國相關的各種衍生創作中,曹丕與曹植這對兄弟往往被形塑成不共戴天的仇敵。曹丕陰險狡詐、曹植天真爛漫;曹丕最終成為贏家,而曹植卻得到了世人的同情及惋惜。然而回歸歷史,這樣的理解真是正確的嗎?
先講結論:曹植之所以會在這場繼承人之戰中落敗,真正原因是他自己不爭氣,怨不得別人。
由於曹植在文學上的超人天賦,讓曹操對其寵愛有加,甚至一度想將曹植立為儲君,但曹植為人不修邊幅,又常常貪杯誤事,這就註定他遲早會惹上麻煩。
有次曹植駕著馬車,擅自在「馳道」上行駛,自以為在玩極速傳說。馳道是只有皇帝、王公重臣以及傳令使者才有權使用的專用道路,曹植在馳道上「頭搖又尾擺」,是非常不適切的行為。曹操得知後勃然大怒,從此對曹植的評價就每況愈下。
曹丕在這方面的手腕,就比曹植來得高超。他採取韜光養晦的策略,不說不該說的話、不做不該做的事,裝乖寶寶來博取曹操的好感。
至於曹丕欺壓曹植的事跡,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七步成詩」。
「七步成詩」一事收錄在《世說新語》。敘述曹丕要求曹植在七步之內創作出一首詩,不然就要殺了他,曹植徹底發揮他的才學,成功達成考驗,並在詩中暗喻兄弟自相殘殺的傷悲,讓曹丕感到羞愧。
這則典故固然眾人皆知,但仔細推敲後會發現其中盲點。
若曹丕真要將曹植置於死地,何必自作聰明搞個彆扭的「七步成詩」大挑戰,反讓曹植有機會逃過一劫呢?直接安個罪名殺了豈不省事?
雖然「七步成詩」不合常理,但曹丕處心積慮地防備著曹植也是事實。
曹丕在位期間,數次更改曹植的封地,用意在避免他與當地勢力勾結,並且嚴禁曹植與其他宗室交流,甚至連同道而行都不被允許;配給他的幕僚盡是些拐瓜劣棗,護衛的兵士也非老即殘。曹植曾經向曹丕表達想為國效力的心意,但得到的回應都是些空口白話。
曹植最後在極其鬱悶的心情下病逝,晚景淒涼。
話又說回來,曹丕對待其他兄弟也好不到哪裡去,並非只針對曹植,而曹丕與曹植也並非生來就不對盤。曾經有一次曹操帶兵遠征,包括曹植的其他兄弟們全體從軍隨行,唯獨曹丕在鄴城留守。當時曹植有感於要和兄長分別,寫下〈離思賦〉表達不捨;曹丕也基於和曹植同樣的心境,作了〈感離賦〉來唱和。
可見曹丕與曹植之間,應該是有某種糾結的情緒存在。這種情緒不能單純地用喜歡或憎惡來形容,但又不知該如何解釋。或許這就是生在帝王家的悲哀吧!
朕就是這樣任性
如果每個男人的心中都住著一個男孩,那曹丕的心中,住的肯定是個麻煩的屁孩。
曾經視如珍寶的甄氏年老色衰了,曹丕有了新歡郭女王後就將她賜死,甄氏死時披頭散髮、嘴裡塞滿了稻殼,令人不忍卒睹;有人因為勸誡曹丕少打獵而被殺、有人因為阻止他出征孫吳而被殺、有人因為公開表達欣賞曹植而被殺,理由沒一個正當的。
曹丕罄竹難書的劣跡,不禁讓人產生「將國家交給這種人統治真的好嗎?」的疑問。
可是曹丕在位期間,推行了由重臣陳群所制定的「九品官人法」,大大影響了整個魏晉南北朝的官吏選任;重新開通西域,重振華夏過往聲威;多次賑濟災民、援助弱勢;大力推廣教育、屏除迷信;同時他也減輕刑罰、嚴禁私下尋仇,讓長年戰亂後的北方,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
曹子桓,我真是猜不透你啊!
※ 本文摘自《非普通三國》,原篇名為〈淘氣公子曹子桓〉,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