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紀伊國學園裡,各種「會」的場合,大人說的話都很簡短

文/高橋源一郎;譯/嚴可婷

如果能去某間自己喜歡的學校,教導感興趣的課程也不錯。當我接到出版社委託時,腦中立刻浮現「紀伊國兒童之村學園」與那裡的孩子們,當然也隨即想起了學校裡的大人。
 
「紀伊國兒童之村學園」(接下來簡稱為「紀伊國學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一九八四年,由現在的學園長堀真一郎等人發起「新學校創造會」。他們為這個國家的教育方式感到憂心,想創立截然不同的學校而成立。

這項創舉深受兩位教育家的影響,包括提出「首先要讓孩子們幸福。一切都以此為出發點」,有「世界上最自由的學校」之稱的夏山學校創辦人亞歷山大.尼爾(Alexander Sutherland Neill),以及主張比起書本裡的知識,實際動手與身體力行才是教育根本的約翰.杜威(John Dewey)。他們以效法兩位先驅為長遠目標,在和歌山縣橋本市綠意盎然的深山中,創立了日本前所未有的新型態小學。那是一九九二年春的事。此後二十七年間,這株「教育的幼苗」除了校本部以外,也在山梨、福井、北九州萌芽,今年第五所校區在長崎誕生。

這五個校區都設有小學部與中學部(最早成立的「紀伊國學園」還附設高等專修學校),這幾處「新型態學校」以共通的理念成形。所謂新型態,是因為「沒有」許多學校存在的制度。就讓我引用堀學園長本人的話來說明。

1 不設年級。一個班級的成員包括不同年齡的學生。
2 日課表不標示一般的科目名稱。大部分是稱為「計劃」的體驗學習。
3 沒有作業。沒有上下課鈴聲。沒有考試。也沒有常見的聯絡簿。
4 校內不以「老師」稱呼大人。通常以名字加上「先生/小姐」或暱稱代替。
5 大人的薪水沒有差別。不分年齡與職種,全職人員的基本薪資全部都一樣。
6 學校沒有走廊。校舍沒有隔間。
7 學校不與地方社會隔絕。地方社會是極佳的學習場域,在地的人就是有才幹的老師。
8 沒有強迫性的儀式。沒有開學或畢業典禮,而是舉辦「入學慶祝會」、「此時不得不說再見的告別會」。
9 沒有校長室。校長的座位設在職員室角落,辦公桌跟其他老師相鄰。
10 (還有最後一則)也沒有資金⋯⋯!?

通常說明到這裡,大部分的人都會問:「那你們學校到底有什麼呢?」

我們的答覆是:「有很多有趣的事喲。」
──堀真一郎,《增補 自由學校的設計》,黎明書房

這所學校並不是簡單設立,沒有取得認可的自由學校,而是獲得文部科學省承認的正式學校,為了保障學生的自由,所以採取上述原則。同時也盡量避免過於偏重知識的教學,但仍希望維持學生基本的「學力」。「新學校創造會」的成員有很多難題必須解決,所以他們花了八年才創設這所學校。

我造訪「紀伊國學園」大約是七年前。

當我踏進校園,打從心底感到訝異,或許那是因為看見這裡對於長久以來,我對「學校」這類空間所抱持的諸多懷疑之處,報以理直氣壯的回答,讓我深受感動。

這所「學校」每週會召開一次全校會議。只要是這所「學校」的成員,不分大人或小孩都會參加。所有跟這所「學校」相關的重大決定,都是在全校會議中決定。另外在投票時,不論小學一年級生或校長,同樣擁有一票的權利。

這麼小的小孩,究竟懂什麼呢?──比起我們常聽到的質疑,在這裡更注重的是尊重兒童的人格。不,應該說是尊重每個人的人格,以此為出發點建立全校會議。而且與其說這裡是作出決議的場合,不如說是教導接納異議的場所。

當然,這個世界上沒有烏托邦。所以即使在這麼理想的學校,仍存在著許多困難、矛盾與問題,但是大人們也不打算隱瞞。或許最吸引我的正是這一點。
 
我曾經多次造訪「紀伊國學園」,以及離我居住的地方最近的「南阿爾卑斯兒童村」,最後決定讓自己的孩子們入學。我並不是外部的觀察者,而是置身其中,一起思考。

由於跟這所學校有所關聯,我獲得了許多經驗,也思考了很多事。或許更該說是自己學到了很多。

在這裡,不論召開什麼樣的「會」,都不會要求孩子們整隊,因為毫無意義。學生可以站在自己想待的位置,或是從容地坐著,見證過程。

在各種「會」的場合,大人說的話都很簡短。因為他們只直接對學生說必要的內容。而且不論召開什麼樣的會,實際上執行、動員全體的也是學生們。大人依照學生的指示配合。因為學校的主角不是大人,而是孩子們。

不知不覺,我發現自己好像也成為這所學校的「學員」。在這裡「大人」與「小孩」之間,彷彿就像「作家」與「讀者」的關係。不論團體規模極小,或是龐大到難以想像,當共同體的成員思考著必須直接面對的問題,我總是想起學校裡召開會議的情景。
 
這次我授課的對象,正是前述「紀伊國學園」各校中唯一的高等專修學校「紀伊國國際高等專修學校」的學生。這所「紀伊國高專」,當然也承襲了「紀伊國學園」的理念與形式。儘管我在大學中已經「教導」了學生十四年,但是似乎從來沒有像這兩天的「講座」這麼緊張。如果大家願意詳讀內容,我將感到無比榮幸。

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從整個講座中獲益最多的人不是學生,而是我自己。
我由衷希望,像這樣的嘗試可以推廣到更多樣化的場所。

※ 本文摘自《探索問題比尋找答案更重要》,原篇名為〈我想嘗試這樣的教學〉,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