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一個與陸地與海洋強烈文化連結,知道自身侷限及世界地位的小島國家

文/妮可.斯托特,譯/蔡承志

二○一九年,我的家人和我依照往例前往曼島(Isle of Man)旅遊,那是座美麗的小島,位於英格蘭和愛爾蘭之間的愛爾蘭海(Irish Sea)中央,島上有連綿起伏的綠色山丘和中世紀城堡。倘若你對那座島嶼真有些認識,或許是因為那裡的旅遊者杯摩托車賽事(TT Motorcycle race)、無尾貓,或者領導群倫的全球金融中心的名聲。我在一九九○年代中葉認識我丈夫之前,對那座島嶼全無認識,如今那裡已經成為這顆星球上我最愛的地方之一,也是我的公公婆婆(這顆星球上我最喜愛的兩位)如今依然定居的地方。

除了懾人美景之外,長遠以來,曼島都是個先進革新、百折不撓的地方。二○二○年,島上居民慶祝國會政體在立法機構「廷瓦爾德高級法院」(High Court of Tynwald)領導下綿延一千零四十一年。該島格言「任憑你如何拋棄我,我依然站立」(Whichever way you throw me, I will stand),可以追溯至公元九七九年的維京時期。那裡是全世界最早賦予女性投票權的地方—比英國早三十七年,也比美國早了三十二年。

自從維京時代以來,曼島人就不斷應付具挑戰性的問題。我認識的所有島民都能真正珍惜他們領受的自然之美與豐盛恩賜。對許多人來講都是如此,就像蘿玟和我的公公婆婆,他們都在島上出生,也選擇待在那裡,還有來自其他地方,並在島上安家定居的人,以及另一些人,就像我丈夫,他們搬離曼島,不過不管他們做什麼,都會考慮這座島的好處。他們一直在努力為島上人民、為環境和經濟,同時也為這顆星球尋找永續解決方案。

我已經迷戀上了那座島嶼的美麗,也珍視它的許多相關事物,好比它是歐洲排名第一的暗空天文學(dark sky astronomy)處所。該島區區五百七十二平方公里範圍內,就有二十六處專屬暗空地點。晴朗夜裡,我會仰望納悶,天上怎麼會有那麼多星星,而我卻看不見眼前那隻我自己的手?

曼島是擁有極致自然之美的地方,同時它還享有世界級金融中心的美譽,此外我還發現,這座小島社區竟然擁有世界知名的技術專長,令人感到十分驚喜,甚至大受震撼。

就像國際太空站,這是一項燦爛的技術傑作,卻大半時間都只是載著它的國際乘員,在人們視線之外默默地飛越太空,和平、成功地共同合作,來改善地球上的生活;而小小的曼島則是顆寶石,卻大半都默默地隱匿在愛爾蘭海中央,那處社區的民眾和平、成功地致力於永續保育,並因應他們在地球上的位置,和諧地發展他們的環境和經濟。

所有這些都在說明,得知曼島在二○一六年獲授予全國完整納入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生物圈(UNESCO Biosphere)保護區的唯一國家時,我絲毫不感到驚訝。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生物圈計劃五十年歷史以來,第一次有個國家能完整獲授予這項殊榮。本書撰寫期間,曼島依然是唯一全國獲授予這項殊榮的國家(總計超過一百二十五國共七百多處地方被納入生物圈保護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名: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在一九七○年成立了生物圈計劃,附屬於該組織的人與生物圈(Man and the Biosphere, MAB)計劃。生物圈計劃起初專注以實驗嘗試尋找解決方案來保護陸地、海洋和物種。計劃在一九九○年代中期擴充,把經濟、文化、遺產和社區等指定領域也都納入保護範圍,這對曼島來講可說是正中下懷,特別是考量到,即使在獲授予生物圈殊榮之前,曼島早就許諾保育它令人讚歎的景觀、野生生物、文化、遺產和社區,並採行能支持環境並提高本地人對該島為什麼那麼特別之認知的方式,來發展它的基礎建設與經濟。

曼島人英文寫作「Manx」,代表這個小島國家的八萬五千人口,他們藉由漁撈和農耕,與海洋和陸地都建立了強烈的文化連結,因此他們自然而然能夠體認彼此之間以及對自然資源的仰賴關係。他們了解本身資源的有限性,也知道他們與周遭世界的相互依存關係。作為一個獨立國家,他們與大不列顛建立了和平與成功的關係(曼島是皇家屬地,隸屬不列顛群島的一部分),與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也都如此。

聯合國並沒有要求他們這樣做,不過曼島決定把它的生物圈活動交由環境、食品與農業部(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Food, and Agriculture, DEFA)來管轄,因為曼島人相信,藉由政府與社區的這種整合,可以實現高速進展。同樣地,從兒童教育和社區活動到島上的金融和科技公司所制定的政策等一切事項,也全都被運用來施行以生物圈理念為本的新策略與政策,也就是推廣在生物多樣性保育與其永續利用之間建立起協同作用的解決方案。

曼島政府持續評估與生物圈理念有關的政策。即便在獲指定為生物圈之前,曼島便已建立了寬廣的海洋自然保護區,將超過五成的近岸水域,以及超過一成的整片領海,指定為保護區,致力於保育物種與棲息地,讓它們能夠恢復生機,並支持永續漁撈作業。同時經由「捕撈垃圾」(Fishing for Litter)計劃,漁人現在積極參與海洋垃圾清潔作業。秉持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的建議,政府許諾在二○五○年實現淨零碳排放,而且基於政府的支持,蘿玟和她的同事能向前推動她們實現無塑膠島嶼的工作,並發展出一項氣候變遷應對計劃,來達成這些目標。曼島生物圈認證幫了這項工作的忙,並提供一個平台,來展示這些做法和其他眾多革新途徑所得成果。

所有這些舉措的目標,都是要為曼島開創能永續發展的未來。在曼島民眾看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生物圈理念都是關乎他們如何管理島上的一切,而他們知道,這些事項讓那裡成為一處特殊的地方。這不僅只是盡力做他們能做的事,而且是保持他們的景觀、自然、文化、遺產和經濟繁榮所必須做的事項。這就是我們所有人都可以做的事情,不論我們住在哪裡。

我們可以在我們的生活中作出必要的改變,並參與一項運動來鼓勵我們的乘員夥伴,也在他們的生活中作出必要的改變,這樣我們的行動就會擴散普及整艘地球號太空船。我希望,當我們的兒子羅曼帶著他的孩子來到曼島之時,還有未來世代也帶著他們的孩子來時,他們都會像我第一次來訪時表現的反應一樣,也對這裡產生相同的敬畏與讚歎感受。我希望他們會發現,曼島是個綠色的、永續的地方,依然與自然協調一致,繁榮茁壯,而且早已良好適應於曼島的生物圈理念,也經已傳遍我們這整顆星球。

本文摘自《回到地球》,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