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蘭看來,即使改變不了,也不表示可以認為那與我們無關

文/蔡慶樺 在瑞士電視台節目《哲學閃耀時刻》(Sternstunde Philosophie),德國物理學家漢斯—彼得·杜爾(Hans-Peter Dürr,1929-2014)說了一段讓人動容的往事。 在這個節目中,他其實是被邀請來談量子物理學,但是他敘說的不只是物理學,還是自己的人生。一九二九年…

海德格拒絕首席哲學家之位,森林小木屋才是他的「勞動世界」

文/蔡慶樺 一九三○年,在柏林的文化部長格里姆(Adolf Grimme)寫信到弗萊堡給海德格,信中表示,雖然海德格拒絕了他,但是他仍然不死心,希望海德格能再考慮接下柏林大學的哲學教席召喚。 格里姆跟海德格一樣都曾經受教於弗萊堡大學的大哲學家胡塞爾,他清楚知道這位胡塞爾的助理的學術能力,當時《存有與…

韋伯:最終決定你成為教授的因素,其實不是實力

文/蔡慶樺 韋伯對當代社會科學的影響深遠,除了最知名的對於資本主義的研究,幾乎每一個大學生都聽過的「理念型」(Idealtypus)、「價值中立」(Wertfreiheit)也影響了社會學的方法論;而討論統治形態時提出的分類方式——法治權威、傳統權威與克里斯瑪權威(Charisma,或譯為魅力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