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來》反芻與療傷的人生旅程
文/《犢》編輯部
從母親病痛時的感慨、母親走後的情緒陰霾,直到母親一生的回顧,及母女相處過程的記錄;作家廖玉蕙的《後來》是一趟從與母親握手言和到療傷止痛的心境轉折。在母親離開的數年後,廖玉蕙終於透過書寫,重新思考自己與母親的關係,為傷痛畫下句點。
結婚前從沒做頓飯,但卻掌控一大家子老小的胃;沒學過裁縫但卻又能自己裁布作衣;沒讀過書但卻對孩子的教育即為重視,還不遠千里地把孩子送入城裡的貴族學校求學……,這就是廖玉蕙心目中的母親形象,無論身分是母親還是阿嬤,她永遠是家中生活大小事的主宰者。
「這本書,直到寫完、出版完,都還有很多反省,」廖玉蕙說。雖然,總認為自己的人生都被掐在母親手中,一輩子也都在試圖掙脫母親的控制,但廖玉會卻也在這趟書寫的旅程中,發現自己越來越像母親,也越來越能用同理心,看待老人照護的問題。
舉例來說,永遠扮演著主宰者角色的母親,人生的最後一段卻得任由外傭宰制自己的生活:「我應該更跟她同仇敵愾的!」她說。
廖玉蕙認為,在高齡化社會的趨勢下,大眾對親子議題的關注,應該進一步延伸至老人照護問題上,如何透過自己的親身經歷,讓更多讀者不但能與上一代握手言和,還能在與下一代的互動中,不重蹈覆轍,就是她希望帶給讀者的思考與成長。
本文收錄於《犢月刊-試刊號》,歡迎免費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