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貧窮的哈佛女孩》 若生命會敗壞,代表它也有轉好的可能
文/周怡君(商周出版編輯)
初次閱讀書稿時,莉姿的故事便讓人深深震撼。
一邊閱讀,一面對照著自己的生命軌跡。二十八萬字的自傳,書寫著她三歲至十八歲的生活經歷。這一段時光正是絕大部份的小孩倚靠家庭、接受學校教育,備受呵護的生命起始階段,而作者在這一階段的經歷,彷彿是報紙社會版報導的大集合,有些段落讓人濕了眼眶,有些段落讓人心驚膽跳。
莉姿生於八○年代的紐約貧民窟,父母皆有嚴重毒癮。家中賴以維生的救助金,雙親總是用來買毒,從小就一直處在飢餓狀態。曾和姐姐一同分食護唇膏止飢,為了不讓自己挨餓,九歲時便開始出門乞討。
所有在報紙社會版上看得見的報導,都可以在莉姿的童年生活看見,到超市順手牽羊、被媽媽出軌的男友性侵、在學校受同學排擠歧視。十六歲時媽媽過世,無家可歸,總是在一個又一個的朋友家流浪,在公寓的平台、地鐵站上做功課,為了改變自己的境遇,她的勇氣還有堅持,都讓人動容。
生活如此艱難。莉姿卻從來沒恨過她的父母,她說她最痛恨的是,毒品摧毀了她的家。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思考,有更多的小孩與作者處境相似。這些在街頭生活的小孩,很多人可能活不過二十歲,或許被性侵,或許是加入幫派,或許是販毒違法,或許是莫名奇妙的消失。他們雖生活在現代城市,處境卻如煉獄,作者存活了下來,用她的語言帶著我們進入那被世界所遺忘的角落。
絕對別用通俗的成功學來看待這本書,因為莉姿很努力,所以她成功了等等。通俗的成功邏輯容易讓人忽略,作者在生命困頓時的發現。在最最灰心的時刻,十七歲少女莉姿靈光一閃,生命自有其運轉之道,「如果生命會敗壞,那麼,卻也意謂著它有好轉的可能。」也就是,她看見了希望,這個力量才是讓莉姿打開了自己生命的另一可能性。不管看起來如何的不可能,其中確確實實是蘊藏著可能性的,這是她最想告訴讀者的。
書末她寫著:「流浪漢或企業家,醫生或教師,不管你的出身為何,有一件事對於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你給人生什麼意義,人生就會如你所願。」
本文收錄於《犢月刊 NO.02》,歡迎免費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