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子離群索書】青春漂鳥與同志賢拜的對話──《彩虹熟年巴士》

果子離群索書-彩虹熟年巴士

以前讀到白先勇小說筆下那些中老年男子,眷戀痴迷於青春肉體,以及對自己皮肉表相消頹後的倉皇,常讓我不解。從文字敘述看來,似乎不是年輕時身強體壯而今氣血衰頹後英雄老去的無力感,比較像是美人遲暮的傷感。或許彼時太過年輕,不曾揣想過皮鬆肉垮的窘境,且滿街女生瞄不完,很少體會青春男身有何好看的?那是連什麼是同性戀都不甚了了的年代,沒有同志論述,只有相對負面的,揶揄的,輕蔑的刻板印象。我還記得大學小說課上台報告白先勇的小說,授課老師,當紅的散文作家,糾正我,不要因為作品有同性戀的描述而論定作家的性別傾向,我心裡嘀嘀咕咕:又不是我講的,夏志清的序就寫了啊。

在沒有同志平權運動,沒有同志社團、交友網站,連「同志」一詞都沒出現的年代,在政治還在戒嚴,沒幾個人知道何謂多元價值的年代,同性戀者如何認同,如何抒解情慾,如何傳宗接代,如何面對家庭壓力與躲避社會質疑的眼光?向來乏人關心注意。「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費4年時間,採訪撰寫的《彩虹熟年巴士:12位老年同志的青春記憶》,填補了這個空白。

彩虹熟年巴士》是微型的台灣同志發展史,也是台灣社會檔案。這12位老大哥,從五十幾歲到年近九旬,他們是主流同志圈接觸不到,關懷不到,主流媒體不報導,不大發聲的一群孽子。沒有一個是達官貴人。他們憶舊說古,不只說到性別議題,也談及半生走過的職場生態、人情世故。結合著時代動盪、家族記憶,這本書宛如庶民生活切片,是台灣底層的聲音。

受訪者最高齡的王公公,42歲出道(踏進同志社群),81歲出櫃(公開同志身分),今年快90歲了。為何那麼晚才情慾開發?他說得實在而心酸:「連吃飯都成問題的時候,你還會想這方面的事情嗎?」他出生於1926年,15歲日本占領他居住的鼓浪嶼,於是逃到中國,23歲國共戰爭,他又逃難。他是戰亂時代的流亡青年,在逃難中度過青春歲月,32歲結婚,之後有三任男友。他自述走入婚姻卻與妻子貌合神離,以及後來喪妻的心境,令人聞之感傷,但又隱含人生智慧。

這類訪談不好做.有的人雖然侃侃而談,有的卻心防難卸,彷彿白色恐怖時期的噤若寒蟬有所忌,以致難以暢談內心隱密所在,增添訪問難度。畢竟他們的青春年代,是民國五、六十年,仍處於戒嚴時期,同性戀被妖魔化,性別意識混沌未開之際。幸好這本書不純粹是口述歷史,而是以採訪者角度,介紹中老年同志賢拜,既帶出彼此互動,也以印象手記,補充資料的不足,在對比青年/熟年兩代同志的異同之餘,也談談自身的想法與疑惑,尤其對於老年生活的憂慮、恐懼以及對應之道,是這群青春漂鳥早晚要面對的事。

書末附錄有一篇學者專文,點出年輕朋友對老男人的刻板印象:糟老頭(「老」已經夠慘了還加上「糟」)會不會毛手毛腳?採訪後這層疑慮便消除了。並非沒有性邀約,但尚屬個案,而且在瞭解背後的脈絡之後,多了一分諒解。又,之前年輕同志對熟年同志年輕時走入婚姻家庭一事,頗有敵意,認為欺騙他人感情,且對同志認同不足,採訪後充分理解當時沒有同志論述資源,實難強責。有了這些認知後,更懂得尊重差異。想一想這不也是我們社會的普遍問題嗎?對老人的成見甚至於歧視,對條件不如我們的人不屑,並不是同志圈內所獨有的。

同性/異性戀者都一樣,芸芸眾生,不分時地,窮盡一生只為追尋身心安頓的所在。本書寫個人的追尋以及失落、迷惑的過程,不只是性別困擾而已。各篇之後名詞註釋,除了同志資訊,也彷若台灣近代歷史辭典(如「反共救國團」等條目)。全書最好的一篇,個人推薦:「賣麵郎變身舞蹈大師的蝴蝶大哥」。

延伸閱讀:

果子離群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