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graphicstock

【果子離群索書】笑聲這麼爽朗,又那麼蒼涼──《老爸的笑聲》

果子離群索書-老爸的笑聲

老爸的笑聲
立即試讀

《老爸的笑聲》這本短篇故事集,最受歡迎,最熱鬧的,莫過於第一篇〈老爸要出庭〉。可能不少人透過試讀本接觸到這個故事,而為這位老爸的機智所折服。但若因此以為這是一本菲律賓版的機智故事書,以為書中老爸是以幽默、急智來四兩撥千金的智謀者,便大錯特錯了。打開書本一讀,印象必然隨之改觀。這位老爸,外貌談吐很抱歉,又矮又黑,骨架軟趴趴,目不識丁,只會說方言,嗜酒,出口成髒,衣服邋遢破爛,駝背,聲音粗野分岔,講起話來像在罵人。品格也不高,善於拐騙,小奸小壞。

儘管如此,此人卻直率得可愛可親,時常不按牌理出牌,隨興做無厘頭的事,例如一時高興,竟然把自家房廳當禮物贈送出去,迫令一家老小窩縮在廚房。

敘述者(即作者卡洛斯‧卜婁杉)也不是規矩體面的人,童年起就長不高,比同齡者矮小,據說是因為酒喝太多了,他五歲開始喝酒,和大人一個模樣的狂飲(卜婁杉終其一生,體型瘦小,酗酒,只活了45歲,1911–1956)

這老爸真的是。這是個無賴的酒鬼爸,企圖賣兩個女兒給農夫朋友,只為換十加侖紅酒(結果破局,因為兩女不滿10歲,而農夫55歲了);他又是慷他人之慨的無賴,用別人椰子樹的纍纍果實再貼點錢來換一匹白馬,也利用母狗吸引來的一票公狗換金子……種種行徑,看得人又好笑又好氣。

書中小人物大致都樸實率真,行為動輒脫線,改編成電視劇,想必是一齣齣荒謬爆笑的短劇。若非書後附錄傅士珍教授的推薦文章,讀者恐怕不易知道,本書嘲諷幽默之餘的嚴肅意義,也不知卜婁杉這位體弱瘦小的作家,筆端飽含強大使命感,在一九三、四○年代,於美國宣傳工運,推動罷工,對抗剝削與歧視,名字進入FBI黑名單。

《老爸的笑聲》於1944年出版,卜婁杉筆下的生活背景,便是地方資本家壓詐農民的弱肉強食社會。書中鮮活敘述,引得讀者哈哈笑的大小事,其實是笑中帶淚,背後甚至蘊含控訴,只是卜婁杉有意淡化,未強調那分苦痛與他眼中的悲慘世界。

其實殖民體制下的貧富差距、民不聊生,故事中還是約略可以看出。某些荒謬事跡乃荒謬的現實所造成。例如〈老爸結婚記〉,講老爸五十多歲,兒女(五男二女)長大成人,且都當祖父了才舉行婚禮,所以如此,是因為國家戰事連連,革命不斷,時局動盪不安。

又有一篇關於樹的產權糾紛。樹幹在老爸的屬地上,所有樹枝卻出牆到鄰居那邊,兩造打起官司,法官原地勘察,作出判決:樹幹屬於老爸所有,樹枝歸鄰居。

聽到這個無厘頭判決,老爸說:「如果是這樣,那我要把我擁有的那部分砍下來。」

「不行!」鄰居哇喊:「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當然菲律賓人不會講這種話,但意思差不多如此。)

此案無解,爬到樹上垂掛繩子幫助判決的警察卻不小心滑落,燈籠掉下來,燒了樹(當時已是夜晚)。好了,灰飛煙滅,樹沒了,大家都別玩了。散會。

然而為什麼有糾紛?這篇開頭便說了:他們住在村子裡,本來「菲律賓政府跟我們的生活一點關係也沒有。」村民之間自有一套規矩,口頭規範,自行運作,代代相傳,直到後來村裡來了新移民,無視於既有的缺乏白紙黑字記載的遊戲規則,土地所有權於是發生爭議。

這段開頭寫得清楚,但略去複雜的背景,且不繫年份,讓敘述者得以更順暢的說故事,然控訴不滿已在其中。台灣讀者若能聯想起終戰後數年之間,中國大陸移民來台,許多住屋、土地產權與使用權的爭端,便更能瞭解這篇故事的背景。

幸好有傅士珍教授此文,深化此書內涵,否則卜婁杉這個台灣讀者陌生且年代稍為遙遠的名字(「卜婁杉」,念快了音似台語「浮浪貢」),上網搜尋無門,很難藉由作者身世理解故事背後的深層意義。目錄頁把這篇列為「前言」,然而收錄書裡卻殿在全書之後,算是「後語」,這樣是好的,讀者不致一開卷即壓力沈重,以為是陳映真式的小說。

果子離群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