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子離群索書】豐富之旅少年遊──《浪肺時間的日子》

浪肺時間的日子

浪肺時間的日子
立即試讀

一本書往往是一個種子,種一個心念,一個觀點,日後萌芽,茁壯成樹;集合眾多的樹,便成林。這個林,便是社會集體共識,便形成改變社會的力量。

一本書影響我們,有時是它的主題,有時只是一部分內容,甚至一句話。有時候誤打誤撞,毫無預期,因此「開卷有益」,大致是對的,善閱讀者一定會從書裡擷取所需要的。

《浪肺時間的日子》便是種子之書,隨著作者的壯遊紀錄,我們看見不一樣的生活方式,不一樣的生命價值觀。

這本書是一位年輕人退伍後以一年時間,打工換宿,環遊台灣的記事。或許會被歸類於遊記類,但旅遊不是重點,而是那分夢想散發出來的光,以及光亮所照耀,以往可能忽視的角落。

2012年環島一年的楊振誠,是夢想家,也是實行家,兩種家,加在一起,力量就很強大。他自稱「實現夢想的夢想者」,選擇打工換宿,而不是時下流行的單車環島,是為了定點觀察,以瞭解台灣每個地方的文化和特色。他騎機車穿行於鄉野之間,在農場,在原住民部落,在民宿,在高山,展開探索台灣之旅,嘗試另一種生活,與自然對話,與土地,與自己內心對話。

這一年,楊振誠過著簡單生活,絕少去飲食店或便利商店,不覺得有何不方便,因此他說:「減少便利,也依然便利。」這一年,他亦工亦遊亦學習,不但是觀念、知識上的啟迪,也學習技術工藝,收穫滿滿。

「以工換宿」是一個國際組織所推動的模式,這組織叫做WWOOF(World Wide Opportunities on Organic Farms or Willing Workers on Organic Farms ),指的是到有機農場當志工,幫忙勞務,換取免費三餐及住宿。因為是有機農場,不同於一般農場與商業化休閒農場,因此在打工中,目之所遇,心之所感,加上與主人互動,聽主人和其他志工分享生命經驗,往往──嗯,用振聾發聵好像太文言了,但也差不多是這意思──新的觀念,或頓悟,或蘊釀等待發酵,對自己的未來必然產生很大的影響。

也因此,在書裡,我們讀到作者以介紹、訪問、心得抒發等形式,讓讀者瞭解,一群人為什麼這麼辛苦的堅持採用「自然農法」耕作?化學肥料農藥灑一灑不是比較方便?

自然農法這種耕作方式,不施肥、不施農藥,依自然法則,尊重土壤,維護生態體系。採行此法的農場主人,其心路歷程、生活觀念與價值觀,以及蓽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過程,一定精彩萬分。《浪肺時間的日子》以敘述為主、筆記為輔的形式,引領讀者,感受到自然農法的魅力,瞭解台灣農業發展與食物安全的危機。不論你有幸和楊振誠一樣是一位體驗者,或不幸只能如我成為讀者,其實都是幸福的事。因為在食物幾乎等同於毒物的令人憂心忡忡的現代,如今至少透過閱讀,可以讓吾人重新思考、看待土地的利用與農作的方式。

楊振誠把自然的美、慢活的美、勞動的美,玩過的東西、遇到的新鮮事、去過的地方,像導遊般,分享出來。不管當下我們認不認同,體會多少,日後反芻起來一定很有收穫。這就是文章開頭所說,一本書是一顆種子,而這本書就是一顆善的種子。

遺憾的是,這本書,這本未以紙本發行的電子書,校對不精,甚至我懷疑並未校對便匆匆出版了。別字之多,令人咋舌。全書第一句,也就是第一章標題,就打錯字了──「讓肺時間的日子」。接下來內文也重覆出現一次:「讓」肺時間──哦,這是書名啊,連這都錯,便註定了接下來的別字連連:

灌(慣)行農法、農要(藥)、插(擦)汗、拖(脫)去、附進(近),汗(和)……不勝枚舉。

聽說這是作者直接出的電子書,立意很好,但書畢竟還是書,有電沒電都一樣,錯別字太多,是不行的。強烈建議作者重新整理,重新出版。有些紙本書初版未盡理想,也收回重新上市,何況電子書,處理起來應該方便許多。

編按:小編看到評論之後,跟作者聯繫了,也會儘速改進。之後在任何時間點,大家打開書,都會看到最新修訂版。

果子離群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