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dy身體詩

【果子離】每一寸毛髮肉身都是一首詩──《Body身體詩》

Body身體詩

BODY身體詩
立即試讀

幾年前北一女中一位護理老師,要求學生在家用鏡子觀察自己的生殖器,然後依樣畫圖,做為家庭作業。經家長向人本基金會投訴,媒體披露後,引起一些討論。

讓學生正視自己的身體器官,立意很好,可惜師生家長之間溝通不夠,造成困擾,引發爭議。

雖然現今社會風氣比起過去開放許多,但我們仍然很難以平常心看待身體裸露這件事,仍然視身體,尤其隱私部位,為禁忌,不可暴露,不可觀看,不好意思明說。(那個地方,哦,那是什麼地方呢?)

儘管如此,相較之下,現代小孩幸福多了。年輕時代的我輩,看不到異性身體長什麼樣子,所謂三點,電影書報上面完全看不到,後來從馬賽克縫隙勉強瞄到或想像一點點,欲窺全貌,只能去看插片或A片、小本照片,偷偷摸摸,遮遮掩掩,帶著犯罪感完成看到異性身體部分器官的神聖使命。

翻閱陳克華詩集《BODY 身體詩》,想到這些事。

據陳克華在紀州庵「世代文青論壇」的演講中爆料,出版社(「基本書坊」,華人第一家男同志書籍出版社)本來瀕臨解散,這本攝影詩集出版後,枯木逢春,反而增加了好幾位編輯,可見賣相之好。

詩人陳克華出櫃後,異色實驗風格發揮得更豪邁。這本書書寫同志身體意象,聚焦男體,27首詩描繪身體部位,搭配27張黑白男體照,尺度開放。詩寫什麼器官,照片便呈現什麼器官,可想而知被列為限制級,在平面書店販賣要包膜,在電子書網站銷售要加警語。然而讀者應該都是男同志吧,套一句習語,你有的我都有,限在哪裡?

雖然此書好賣,其實作品並不簡單易懂,諸多隱喻意象,要用心解讀,才能讀出深意,不是如歌詞般明白直接。如詩集抒寫的第一個器官「頭顱」,陳克華把天地人作了巧妙結合:「天圓地方/原來指涉著人類的/圓顱方趾」,進而寫出人類又靠近又孤獨、群體與個體若即又離的矛盾現象。(本來寫到這裡要接著說:腦子裡背景音樂響起羅青作詞、李泰祥譜曲、齊豫唱的「答案」:天上的星星為何……,但旋即罷了,因為此聯想不很適合,陳克華的詩深邃許多。)

《BODY 身體詩》以男體為主,但不是如論者所說「每一首詩觸寫一處男人肉身局部」。所選取的器官,多數男女皆有,如頭顱、肚臍、皮屑(他們是我們日常的/小小的死);但部分器官的寫作,針對男性特徵而發抒,如脊椎,它是「深陷在你廣袤的背部中央/一隻石化的蜈蚣般的/古老長形多體節動物」這裡用了「廣袤」二字,以別於女性較為纖柔的體態。

詩題也有男人獨具的器物,例如包皮,詩人針對「割包皮」這個動作來創作,把名詞轉為動詞,賦予更多層的意思;就像肚臍,是名詞,是「海面漩渦」,但透過吻肚臍這動作,則從吻漩渦而進一步被吸入黑洞,詩從這邊一路發展下去。

不管如何歸類,陳克華的態度清楚:世人何以不能正視身體每一個器官,每一寸肉身?他質疑恥毛這詞的由來:為什麼被命名為恥?「像一盆永遠不見天日的盆栽」,他問道,為何不是禮義廉,而是恥毛?

然而肉身不可能長保青春,持續昂然。陳克華寫年歲漸長之後,滋生出來的衰頹意象,如縐紋、小腹、禿髮、眼袋等,令人怵目驚心。他是這樣說小腹的:「父親式的肚子……未曾懷孕過的男人,/以這樣的方式//成為父親」;而如皺紋,年歲愈長,這東西刻畫愈深,因此人類是「被皺紋紋身」的動物。

再如寫「禿」,詩作以明亮輕快的調子開頭,彷彿什麼歡樂氣氛要展開:「整張臉的色調轉趨明亮/輕淡/而清楚──少了遮掩」,但是接下來的轉折令人欲哭無淚:「原來是/頭髮禿了」──頭髮這「無用的器官」,無用之用,可是大用啊,那是三千煩惱絲。啊。啊。啊。

更犀利的揭露如眼袋。或許眼袋「標誌著經常性的失眠/或縱慾 或沈澱著苦惱/或人生種種大小/失誤的累積……」但也可能沒那麼多象徵,眼袋不過是「一只膨出的袋子」,就像「雙下巴 小腹 靜脈瘤 痔瘡 疝氣/疣 痘 痂/不明膿腫」。詩人眼中,衰老就是「無可拂逆的膨出」。

陳克華這本詩集的作品,意象翻轉,趣味疊生,教我們觀照身體髮膚,在每個器官中,看見自己的情慾、脾氣、性情與歡喜嗔痴。

果子離群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