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泡沫人生》 不通俗的愛情通俗劇
文/mojo
《泡沫人生》的編輯自問自答
問:為什麼會選擇出版《泡沫人生》這本書?
答:最初接觸這本書,其實是受到《王牌冤家》導演米歇龔德里(Michel Gondry)所影響,他曾在一篇專訪中表示:「在法國,每個青少年都讀過這本書。就像凱魯亞克(Jack Kerouac)的小說,每個人都可以在其中看到自己的親身經驗。這本書的內容深植在我腦海裡,它伴著我長大,深深影響了我。」進一步搜集資料、瞭解後,才知道《泡沫人生》是法國當代文學經典,於是決定重新介紹給台灣讀者。
問:乍看之下,《泡沫人生》講述的似乎就是個「一位富家公子愛上一個罹患絕症女孩」的通俗愛情故事,究竟它有何特別之處,能成為法國文學經典,並在近70年來一直受到讀者的喜愛?
答:《泡沫人生》是維昂獻給新婚妻子的情書,但同時也是他角逐法國文學大獎「七星獎」的企圖之作(遺憾的是最終沒能得獎)。維昂在小說序言中便開宗明義表示:「它是將現實的投影,通過歪斜和加熱的氛圍,投射在不規則起伏的平面上,所導致的變形」。他以超現實主義及存在主義等藝術及哲學理論為土壤,灌溉以詩人的筆觸——用睡蓮隱喻肺癆、鋼鐵玫瑰隱喻反戰、借用好友沙特的大師形象諷刺群眾的盲目崇拜——巧妙地將愛情故事與社會批判融合,栽培成為一朵文學奇花,使這部作品不論過了多少年,始終都令人感到前衛、驚奇。
問:順著落選文學大獎的話題,為什麼《泡沫人生》在40年代未受到大眾青睞,卻在之後的68年「五月風暴」學運中受到熱愛及推崇,進而成為20世紀法國最受歡迎的小說之一?
答:我曾經看到一個描述是說,《泡沫人生》在1946年出版當時,銷售不到寥寥千本,可是到了70年代之後,卻銷售達百萬本以上。雖然數字不夠精確,但確實說明了其受歡迎程度的巨大落差。至於為什麼會特別引起學運世代的共鳴,其實只要對照「五月風暴」的運動訴求,再閱讀《泡沫人生》,讀者便會驚覺,維昂埋藏在故事中的社會諷刺與批判,竟與30年後社會運動的核心價值如此吻合,甚至在二十一世紀當下的台灣閱讀,其批判性依舊生猛有力。
「五月風暴」的主要訴求:
- 消費社會不得好死,異化社會不得好死,我們要一個新的獨創的世界,我們拒絕一個用無聊致死的危險去換取免於飢餓的世界。
- 直到用最後一個資本家的腸子勒死最後一個官僚之前,人都是不自由的。
- 不要改變僱主,而要改變生活的被僱傭。
- 行動一定不要是反應,而是創造。
- 禁止去禁止。(來源:維基百科)
問:以一個讀者的角度,你個人最喜歡哪些角色以及情節。
答:我最喜歡的角色肯定是那隻聰明、調皮、又愛吃的小灰鼠,牠不但是畫龍點睛的角色,更是這段愛情故事的最終見證人,故事最末章小灰鼠央求貓咪幫忙的段落,大概是近年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故事結局了!其次,風流倜儻的廚師尼古拉,其新奇古怪的豔遇也常令人絕倒。
問:最後,以一個編輯的角度,你對這本書有什麼期望?
答:希望它能像《小王子》一樣廣受台灣讀者喜愛,一樣大賣XDDDD。
本文收錄於《犢月刊 NO.09》,歡迎免費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