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寒冰 解讀你看不懂的中國經濟趨勢潛規則

文/胡采蘋

people1

在中國經濟論述圈子,有兩類人的言論總是受到關注。

一類是接近層峰的經濟學家,因為經常受到中南海諮詢,對政策方向敏感度高,每次透露的隻字片語都會受到各方逐字解讀,例如1979年在金門當兵時,從台灣叛逃到大陸、後來成為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的傳奇人物林毅夫即為一例。

歐債危機下的中國變局立即購買

2013年中,在各界一片認為中國經濟將走向中度發展、GDP成長率從8%往6%方向移動的呼聲中,林毅夫公開表態認為未來二十年中國都有維持8%成長率的實力,即被認為是中南海強勢力挺GDP的表現。

另一類有影響力的人則是「唱衰派」。由於中國政治權力封閉,社會實況不透明,外界對於經濟實際情形總是存疑,導致「唱衰派」廣受矚目;包括曾經成功唱衰美國房價而紅極一時的前摩根士丹利經濟學家謝國忠(現任「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繼續唱衰中國房價中),以及恰巧也出身台灣,總有聳動陰謀論的財經名嘴郎咸平(現為廣東衛視《財經郎眼》節目主持人)等。

時寒冰也是唱衰派健將,他的著作《時寒冰說︰經濟大棋局,我們怎麼辦》在中國創造了50萬冊銷售量,一天8小時的投資趨勢課程要價人民幣2萬元(約新台幣9萬5000元)。而他的新作《歐債危機下的中國變局》簡體中文版(簡體版書名為《時寒冰說:歐債真相警示中國》)也有20萬本的銷售量,繁體中文版也於日前推出。

政治經濟本一家 站位排字皆文章

時寒冰之所以受到讀者喜愛,很大原因跟他在新華社下屬媒體《上海證券報》的長年工作資歷有關,由於文字淺顯、說理易懂,又常常能從一些「微妙的地方」做出經濟判斷,時寒冰的部落格一直很受歡迎。

一個「微妙的例子」是,自從習近平(中國國家主席)、李克強(中國國務院總理)體制上台後,李克強所領導的國務院,第一波著力的經濟政策重點便是「城鎮化」,希望藉由推動農村普遍城鎮化的過程,帶動中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一時間,鋼鐵、水泥、建設股股價應聲齊飛。

然而2013年2月初,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公開發言,表達「城鎮化不能犧牲農民利益」言論後,時寒冰在第一時間看壞「城鎮化」。

「因為溫家寶公開講話了,這就表示高層之間看法有分歧,」他解釋,重大政策需要中共高層高度的共識才可能推動,一旦有不同聲音,就表示政策絕對要停擺。他在第一時間唱空相關股票,「城鎮化」政策竟也當真踩了急剎車!

「城鎮化」胎死腹中之後,時寒冰又注意到澳幣漲幅異常:「澳大利亞的原物料跟中國關係照理說很緊密,城鎮化停下來,對澳大利亞的需求降低,澳幣不應該還升值。」於是他在3月份做空澳元,4月中澳元在兌換6.57元人民幣高峰上急速滑落,8月初甚至掉到5.49元人民幣,跌幅16.44%。兩波做空下來,他的投資班學員平均收益率到達五倍,其中甚至有人總資產從2億元人民幣漲至10億元。

時寒冰說,之所以能夠從細微處解讀政策,竟是來自他的媒體背景,過去被主管「改稿」的豐富經驗,讓他看出了官樣文字中的端倪。

一次他在華中大水後報導災情,交上去的稿子如實紀錄還有一半災民流離失所,水災半個月後仍然得不到安置;結果沒想到黨營媒體的主管大筆一揮,立刻改成「黨和政府關心群眾生活,大部分群眾已經安置完畢」。

這一筆恍若當頭一棒,從此,時寒冰就瞭解了新聞解讀的箇中巧妙:「大部分」就表示不是全部人得到安置,肯定還有很多民眾受災;而高層官員的站位排字也有學問,誰靠誰近一點、國家主席帶出國去參訪的官員名單出現變化,在在都是高層權力變動的象徵。

歐債問題巧妙牽動中國經濟變局

這一次,時寒冰把關注焦點轉向歐洲,一個人關在書房研究歐債問題,甚至連午飯、晚飯都不和家人一起進餐,寫成《歐債危機下的中國變局》,就是為了釐清全球的債務問題。

「不只歐洲,美國、中國、日本的政府債務都很嚴重。」他說,歐洲現在的問題,將來中國、日本、美國都可能重演一遍,因此爬梳歐債問題的來龍去脈很有必要。

在這本書中,讀者將能看到百年來歐洲國家債務形成的大環境背景,以及問題如何一步步形成。時寒冰說,現在所有高債務國家就像在踢皮球,大家拼命延長壽命,只要撐到另一個國家先倒,就能接收該國資源,早一步逃脫破產危機。

「所以美國公司一直在併購歐洲公司,連李嘉誠(香港首富)最近都在入股歐洲企業(註:李嘉誠所屬公司已經收購多家歐洲電信、零售、基礎建設公司,歐洲資產比例從2010年的19%上升到2012年的34%)。」

他認為,目前歐債的問題緩解,只是因為債務的免除、福利的縮減,然而歐洲社會並沒有出現根本性的經濟結構轉變,一旦全球經濟放緩,歐債危機隨時可能再度上演,而歐洲企業就可能遭到其他國家企業的瓜分,例如先前手機大廠諾基亞(Nokia)就被軟體巨擘微軟併吞。

「中國的債務也非常高,現在地方政府都靠賣地還債。」時寒冰說,中國由於主要稅收劃歸中央,地方政府缺乏財源,在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依賴中央的「4萬億」大放款大舉開辦地方基礎建設以支持GDP成長,導致欠債過多,現在只能把政府所有地賣給開發商蓋大樓籌措財源還款,其中還發生許多強拆農民房舍的流血事件;然而,土地並非無限量供應,土地總有賣完的一天,未來財源的不確定性正在升高。

賣地政策等於把整個中國政府財政結構綁在房地產價格上,一旦房地產價格不穩,賣地政策就會失靈,地方政府無法還債,中國政府債務問題就將爆發;「所以政府才要宏觀調控房價,避免房地產價格失控,但是問題越晚爆發的話,恐怕就越不可收拾了。」時寒冰說,目前中國政府一定會出手救市,在各國債務競賽中繼續延命掙扎,因此未來一段時間內,A股的大盤、藍籌股都將有較好行情。

台灣近年來主要的成長政策都押寶在兩岸經濟開放上,結局是福是禍,好奇心強的讀者或許可以先關注時寒冰的趨勢預言。

本文收錄於《犢月刊 NO.10》,歡迎免費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