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商業明星一起旅行》:中國企業大亨們台上台下的二三事!

文/薛怡青

試讀連結

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愛喝日本啤酒與洋芋片、聯想集團創辦人柳傳志在1985年創業時,晚上還要擔心自己今晚睡哪裡,甚至一個月只拿200元人民幣的薪水、中國房地產大亨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在紐約弄不懂美國電話卡如何撥打,甚至因講不清楚去哪裡而被計程車轟下車。

這些赫赫有名的中國企業家人物,他們的名字也許經常在報章媒體刊載,或多或少看過他們如何在商場上叱吒風雲。然而這些中國企業家私底下的一面,以及他們自身對於中國企業在世界舞臺地位的諸多感觸又是如何?在這本《與商業明星一起旅行》書中,透過Esquire中文版《時尚先生》主編李翔的貼身採訪,可以一窺中國企業家在面對世界互動過程中的各種身段與面向。

《與商業明星一起旅行》是一本簡體電子書,作者李翔是在中國採訪商業的資深記者,前後任職過《經濟觀察報》主筆、《東方企業家》、《生活》雜誌等,與中國商業界的企業領袖有許多交流。在本書裡,李翔跳脫媒體記者的身份,以朋友的角度,隨行「中國企業家俱樂部」(註)的企業家們,一同進行了美國、英國、日本、冰島等四趟旅行。

這本書有趣之處在於,一位資深媒體人以非媒體的角色,寫出了企業老闆們面對中國民營企業在國際舞台的角色、企業在外交上的地位;或者面對西方媒體的無奈。這些細膩的文字敘述,與媒體平日報導他們又併購了哪些公司、或者在商場上的利益爭奪之外,書中的篇篇故事,反而更貼近創業家日常的為人處事與態度、思維。

例如,「中國企業家俱樂部」會固定進行國際訪問,而領團的團長就是聯想集團創辦人柳傳志。在國際訪問期間,即便面對的都是中國商場上有頭有臉的企業老闆們,柳傳志仍堅持一向以來「準時」的嚴謹規則。

柳傳志說:「千萬別定『可定不可定』的制度。我們中國現在的毛病,就是定了的制度,有時執行有時不執行,對有的人執行而對有的人不執行。」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柳傳志企業家領袖的一律平等風格,無論是面對員工還是各大商業老板,該以身作則的就是得貫徹到底。

作者也在隨行旅行裡了解到,中國企業領袖面對媒體的無力與頭疼的麻煩。作者提到,媒體是中國企業家面對世界的窗口,但是往往一個簡單而單純的商業行為,卻會被媒體解讀為政治事件。以中國房地產巨頭的黃怒波,於2011 年於冰島購買土地一事,就是最好的例子。

此外,作者也在隨行旅行中,才得知西方媒體對中國民營企業不僅不理解,甚至還沒有好感。柳傳志私下聊天時與作者談到,曾有《紐約時報》記者到他辦公室訪問他時,態度輕忽的把腿翹在桌子上採訪,於是柳傳志也學記者一樣把腳翹上桌子,這時他意識到美國媒體對中國並不是有好感的。

此外,西方媒體對中國企業有既定的刻版印象,並且也不是那麼釐得清楚中國民營企業與國營企業的差別。

包括馬雲或黃怒波都分別在書中談到,「提到中國公司和中國的商業精英,恐怕很多歐美精英想到的仍然是中石化、中石油,以及中投的董事長樓繼偉。」即使這幾年,華為、聯想和阿裡巴巴開始有了一定的國際聲名,但是他們仍被視為來自紅色中國的公司,「背後站立著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而非像西方公司那樣是由一個有自己個性的人所創,完全憑藉企業家精神與市場規則勝出」。

這樣的誤解,也如黃怒波所言,中國民營企業需要的是與世界更深一層的相互認知,以及平等的國際化。

無論你對中國企業家了解多少,身為處在華人世界的我們,在面對中國企業及各方面的崛起,《與商業明星一起旅行》是一本很輕鬆、又容易進入中國企業領域的書,透過作者與企業家互動記錄下的所見所聞,也許能以不同的面貌看待中國企業領袖的風格與處事態度。

註:中國企業家俱樂部是由中國企業家發起和組成的非政府組織,其中成員包括柳傳志、馬雲、王石、王健林、郭廣昌、田溯甯、曹國偉、吳亞軍等中國的民營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