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曠神怡的編書旅程《心裡的風景》
文/蘇楓雅(群傳媒商品開發部資深經理)
去年八月,透過香港的建築師朋友認識了妙瑩,然後我們在網路上展開了一趟來往於台北、墨爾本、鹿特丹、怡保等城市的編書之旅;新書上架後,我的心情除了感動之外,還有四個字可以形容:心曠神怡。
妙瑩的文字,寫的儘管是她走過各大城市裡的各種故事,卻總在我的腦海裡照映出荷蘭清澈的水質、寬廣的公園、深邃的綠色森林、奔馳涼爽的風;就算讀到的是生活裡承受的憤怒、悲傷或懊悔,最後的句點之後,留在心裡的總是真誠的溫暖,以及彷彿被母親緊緊抱住的無盡寬容。
妙瑩整個人充滿正向能量,不疾不徐的說話方式、做事態度,而且很信任內在與大自然能量的牽引與聚合。當我們確定無法如期製作完成電子書的時候,她一點都不失望,反而覺得那是一件好事,可以慢工出細活。「你知道我是慢活份子,呵呵,也不想趕著完成,慢一點也沒問題,這樣對書本的能量也比較理想啊。我是相信,完成一件事情的背後如果充滿焦慮和壓力,讀者打開書時,也會感覺到的。我會希望,讀者打開這本書,會有一種安靜又流動的感覺。」因為有了這段延緩,妙瑩把內容文章的排法從一開始的「年月+城市」組合,改成了「大自然+抒情類別」;一切反而更好、更恰當。當然,書名也因為直覺,從《打開窗,看陽光》改成了《心裡的風景》。妙瑩從挑文章到書封設計都親自參與,那種溫柔的堅持,很有自己的味道。
我非常喜歡且羨慕妙瑩的坦誠,尤其是對親人互動的描寫,更是讓我動容;她不怕把心掏出來給你看,就怕你不敢透過她的心,去看反射出來的自己的心。另外,最讓我開心享讀的就是她寫自己跟兒子之間的生活大小事。透過妙瑩的眼睛看教育,那是用跨越兩個時空——小時候的自己和現在的兒子——的長遠角度來分析教養這件事情,我覺得是很獨特、實際且深具啟發的觀點。妙瑩在「親愛的大海」裡描寫自己怕海,是因為自己的母親不會游泳,「我愛我的媽媽,我相信她在保護我,所以對於她所害怕的,我也一樣要去害怕,這樣才是安全的。」可是,妙瑩在剖析、瞭解自己的恐懼來源之後,她領悟到:「我所害怕的,是我自己的事情,是可以不屬於孩子的。」
在閱讀之間,妙瑩的故事會讓人落淚、大笑、學習,合上書後,你彷彿可以看見她在字裡行間為你留下的空間與自由,溫暖地鼓勵你,也走進自己心裡,一一去重溫、檢視、道別、珍藏這一路上歷經的風景,為自己和親愛的人整理出豁達與開朗。
本文收錄於《犢月刊 NO.14》,歡迎免費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