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子離群索書】生活者孟東籬的歪理成見
孟東籬重現江湖,七冊紀念選集,我各讀過幾回,眼球停留最久的,是《濱海茅屋札記》。
這書內容很簡單(好就在簡單),主要是孟東籬和兩個小孩大牛、小牛,與他們的媽媽(蘋蘋,因為沒有名分,在書中加引號,稱之為「媽媽」)以及與鄰居小孩的互動。他記錄日常生活的起居紀錄,生活模式很簡易,無非吃飯、散步、看海、聽風等平常事,偶爾寫出思考所得。
思考心得,不用引經據典,孟東籬雖然翻譯多部哲學書,但不太引用哲學家的話,大多為自己的觀察、思考,用簡單話語記下來。更多的是,專注在生活本身,不是修行,不是形而上的思考。
例如這篇〈半耕半讀?〉,標題用問號。耕讀,令人羨慕的境界,孟東籬想像這樣的生活。在海邊蓋了茅屋之後,發現不對,土地靠海,貧瘠不利於農種,上山太遠,來往費時。或問,孟東籬時間不是很多?其實沒有,再怎樣省吃儉用,自力更生,還是要基本開銷。孟東籬靠翻譯賺錢,自稱「譯奴」,譯書百餘本,這事花掉他多數可用的時間。於是耕讀徒然是不切實際的夢想。只留下「一種書生理想的諷嘲」。
緣於耕讀失敗,孟東籬也檢討「運動」一事。他歸納耕讀夢想破碎的四點理由,包括體力不好,愛好安靜,加上要譯作,勞力工作讓自己焦躁,讓內心不平衡,這都不是他要的。但如此一來,運動量便不足了。
之前孟東籬住市區,看海,步行,來回一兩個鐘頭;現在,從住家看過去便是海,不用動了。不勞動,不運動,運動量大減。偶爾做伏地挺身,心裡卻想,有地不鋤,在家裡做什麼伏地挺身?可是鋤地有困難。這樣子矛盾不已。孟東籬寫出矛盾心情。他的文章記錄很多這類矛盾。有時只是過程,有時是結論,而這就是作品好看的地方,接近朋友聊天的感覺,儘管只是讀者,卻好像和他促膝而談,聽他講一些有的沒的,以及,一些歪理。
是的,很多歪理,可能是成見、偏見,也可能是真理。
例如〈第二度的純樸〉一文,寫路遇十六七歲青少年,「黑而鄙俗」。這是他在鄉下常見的典型,「鄙俗,一點文化的氣質都沒有,但絕對不是純樸。」孟東籬愈寫愈罵得凶:「他人性的成長被阻遏了,他的精神被閉塞了,而剩下的是蹂躪之後的殘渣。」「在我看,鄉下人在五、六歲以後就開始走向鄙俗,而城市人則走向巧詐。」
像這類眼見某些人,未交談,未瞭解,便憑外觀,以二分法,遽下判斷,扣上「鄙俗」帽子。孟東籬強調精神文明,有時候卻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知識分子習氣未脫。
有一次,朋友林蒼鬱問孟東籬,喜歡海岸的素樸生活,尊重生命,但為何嫌棄左鄰右舍那些遠離故鄉、苦守海岸的退伍老兵慵懶、骯髒?孟東籬淚流滿面,沈默不語。
孟東籬真誠,但不是古今聖賢,只是自然生活者。這是他可愛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