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是時間的女兒?
Photo CC by Wikipedia
文/鉄鼠
你相信從相貌就能判斷一個人的善惡嗎?蘇格蘭場警探亞倫.葛蘭特──約瑟芬.鐵伊筆下的名探──就具備這樣的「才華」。拜多年偵查實務經驗與個人興趣鑽研所賜,葛蘭特能從人的面孔上得到比一般人還多的訊息,同事總戲稱他可以「一眼就逮到犯人」。然而,這次他似乎踢到了鐵板……
全起因於瑪塔.哈拉德來探病時所帶的人像畫,其中有一幅攫住了葛蘭特的目光。他開始分析畫中人物極具特色的面孔,忖度其身份,這人究竟是法官?軍人?還是貴族?但他怎麼都沒想到,這張臉的主人是英格蘭歷史上最惡名昭彰的「謀殺犯」──理查三世。
在英國的「歷史課本」上,理查三世為了王位他不惜殺害兩名塔中王子,亦即他年幼的兩位姪兒,是名弒親篡位的惡人。而在莎士比亞根據這段「歷史」所編寫的劇本,更是極盡能事地將其描繪成惡魔的化身。理查三世在普羅大眾的名聲可說「黑」得發亮。
葛蘭特對自己竟然將「謀殺犯」誤認為「法官」感到困惑。是「歷史」有問題,冤枉了理查三世;還是葛蘭特的「面相術」失靈,錯將壞人當好人。他想到塔中王子案尚有諸多疑點,人們只知倫敦塔的兩位王子失蹤,但並不曉得他們實際上遭遇了什麼事。於是,這位因傷被困醫院的警探,決定自己動「眼」探查「真相」。
真實的歷史事件在此成了《時間的女兒》要解開的謎案。若塔中二王子真的遇害,那麼兇手是誰?為何痛下殺手?又是利用哪種手段?理查三世真如世人所認知般是這宗案件的幕後黑手?還是另有其人?鐵伊用推理小說的形式,重新探問事件的根柢,對歷史進行翻案。
推理小說與歷史敘事的交織,讓小編在閱讀時格外興致昂揚,撥開現實案件迷霧的痛快度恐非解破虛構謎底所能比擬。試想自己若能識破開膛手傑克的真實身份,或者洞悉三億日元搶劫案的犯罪手法等知名懸案,做夢肯定都會笑。
不過呢,《時間的女兒》的雙重結構讓小編印象深刻的,除了其娛樂性的側面,更多來自它所張開的反思空間。在葛蘭特與他的「華生」布蘭特挖掘歷史文獻重新破譯的同時,讀者被引導著去思考何謂歷史?何謂真相?在事件之謎上又覆蓋上一層時間之謎。
所謂歷史,是對過去的客觀記述,因而表徵了真相嗎?讀完《時間的女兒》,你大概會放棄這種素樸的觀點。歷史,在這兒看來,是不同人們攀附於不同目的,選擇性記憶與遺忘的產物;真相,則在時間中緩慢變形、衍異。
所以,歷史如同小說,而真相終究難辨嗎?鐵伊本人或許沒有這麼悲觀,在《時間的女兒》末了,她還是試圖道出「真相」,在推翻理查三世的嫌疑後,給出另一個兇手的名字。然而,不禁還是令人想問,鐵伊的答案,是在漫長時間中浮出的真相,還是另一層虛構。
博斯沃斯戰役結束至今五百多年,理查三世的骸骨終於在前年重見天日,經由最新科學鑑定的結果,現在已知他並不像莎翁劇作中所描述般,是一名醜陋、單手萎縮的駝子──他相貌端正,四肢健全,僅是脊椎側彎罷了。儘管理查無法因此擺脫殺人兇手的指控,但至少透過這新發現的「真相」,多少還給他一些公道。
最後,再仔細端詳理查三世的這幅人像畫,你覺得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