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北韓,來碗《平壤冷麵》吧!
文/ 鉄鼠
Photo from Wikipedia
2011年 6 月,兩本有關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書籍《我們最幸福》與《這就是天堂》相繼出版,引起臺灣讀者廣大的回響。隔年立即又有包括話題書《平壤水族館》在內的三本北韓議題書問世,這股北韓熱潮一直延續到今日,還未見停歇,本篇主角《平壤冷麵》就是這家族最新近的一位成員。
2010年,朝鮮國家足球隊睽違四十四年再度晉級世界盃會內賽,首度與北緯38度線以南的大韓民國同列32強名單。同年年底,兩國在延坪島發生軍事衝突,東北亞緊張局勢升高。有專家認為,北韓突然其來的開火挑釁,可能與內部接班問題有關。從一個旁觀者來看,這或許是朝鮮議題得以在臺灣(重新)獲得重視的契機。隔年年底,金正日的死訊正式公佈,其所留下的領導人位置,由其三子金正恩接手。政權更迭讓話題有了繼續延燒的可能。
這些圍繞著北韓而寫的書籍,當中脫北者的話語佔了相當大的比例,它們或是自述,或是由記者轉述。脫北者有北韓人民,如《我們最幸福》、《這就是天堂》)與《我想活得像個人》;有政治犯,像《平壤水族館》;甚至有被綁架的日本人,蓮池薰《誘拐與決斷》就是一例。雖然有著各自不同的身份地位,以及獨特的情感與個人經驗,但主敘事大抵是一致的,它所指明的與我們在課本上所能觸及的朝鮮印象──共產集權國家,生活困苦,人權於此如無物,是座巨大的牢籠──並無太大扞格,只是它更為「真實」,更加地有血肉。
B.R. Myers 《最純潔的種族》試圖從朝鮮「內部」映照不同的樣貌,援引的不是脫北者的自述,而是北韓自身的歷史文本與宣傳資料,在許多方面打破外界的成見,其中至為關鍵的是作者認為北韓並非左派共產國家,而是遠在光譜另一端的民族國家。香港新聞工作者江迅《朝鮮是個謎》則是書寫立場相對友善的一本,稍稍打破北韓給予世人故步自封的印象,揭露出某些正在改變的部份。
那麼《平壤冷麵》跟上述這些朝鮮書有何不同?它在性質上比較接近《朝鮮是個謎》,主要描寫的是記者在該國的所見所聞,但更為主觀且較富感情。即使經由翻譯的轉介,還是感受得出作者的優雅文筆,時而感傷,時而諷喻,某些地方似乎挖苦過了頭,但看了作者每日「遊記」內的描述,又好像能體會他的無奈。
由於朝鮮進行媒體管制,所有來自境外的記者想進入採訪都需經過嚴格的審查,而本書作者 Jean-Luc Coatalem 是法國人,讓他幾乎不可能有光明正大前往取材的機會。為了順利成行,作者只好偽造身分,喬裝成欲前往當地考察的旅遊業者。初看這段描述,還以為自己再看一本素人間諜小說。
更有趣的是,他有位朋友不知為何很想造訪朝鮮,自告奮勇要跟著作者去探險,為了通過法國朝鮮大使館的審核,這位仁兄很妙也扯了謊,謊稱自己是嚮往共產主義國度的托洛斯基主義者。就這樣兩個人帶著或多或少的虛假身分啟程前往北韓。
從法國前往朝鮮,中途得在北京轉機,不知作者有意或是無意,在這一章節中頗有深意地描寫了在路途中所見的中國首都繁華亮麗的一面,而這正好與之後即將到達的平壤,另一共產主義國家的政治中心,有著鮮明的對比。
如果真要將這本書當成遊記讀的話,在此,書寫中總瀰漫一股「酸味」的作者,給出第一個「誠摯」的建議,想搭機前往北韓,絕對不要選擇高麗航空,除非你是個無可救藥的古董機愛好者。還沒踏上朝鮮,作者就先用航空器,揭示他之後數日在這個國度都將會體驗到的貧乏感。
來到平壤,就像踏進一個大劇場,看不到日常生活的光景,只見各種拙劣的演出,滿是虛情假意,僅為了維繫領導者構築出來的幻影。外來者亦非看戲的大爺,不時被要求著一同表演。這一切都有如作者吃的那碗冷麵,空有表面,味道都是吹噓出來的。
除了感嘆、挖苦所見所聞背後那股貧乏虛無感,作者不時穿插他對朝鮮三代領導人的評述。其中,金正日對於藝術,特別是電影的狂熱,不免被這位法國人揶揄一番。對他而言,金氏祖孫三人治下的朝鮮,是一部毫無情節、難看至極的電影。
整體來說《平壤冷麵》所呈現的朝鮮,與歐美媒體、脫北者傳述中的朝鮮是相互呼應的,但作者鮮明的書寫風格與豐富的情感為其增色不少。另一方面,我想它很精準地捕捉到來自「自由民主」國度的人在北韓國境很可能會萌生的虛無感。
不過,讀完相關主題的書,總會冒出這樣的疑問。每次有新的文本產出,總是先將朝鮮謎團化,但迷霧散去後的面貌,除了少部份著作,卻又很相似。讀完它們之後,我們真的將朝鮮除魅了嗎?或者,我們只是持續地參與將朝鮮奇觀化的政治工程?
我想解答這問題的方式,或許是在讀完《平壤冷麵》等聚焦北韓的論著後,自己也親身走一遭,去感受那只屬於自己,真實的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