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南園──我與南園/漢寶德

其實在中國園林的傳統中,在新埔那種環境裏造園,並沒有先例。我國的園林自宋代以後,漸因社會中產階級的興起而產生今天所知道的中國庭園,它的背景是是人口較密集而土地平坦的都市,它的性質是居住生活的一部份,大多與住宅相連建造。俗稱後花園,乃因中國庭園雖因建造者的財力大小而異,其位置則多設在住宅的後方,與住宅的生活區相連。所以大戶發達而有意造園時,常常需要購買鄰近的民宅,造成仗勢豪奪或強迫讓售的情形。所以民間最大的中國庭園也不過一公頃上下。像新埔聯合報休閒中心那樣有二十幾公頃的土地,面對著壯麗的自然景觀,是往日所不曾有的。

中國園林在宮廷裡的發展,在規模上自然是比較壯闊的,除了寢宮之後,也有御花園之設以外,宮城的附近就有大規模的園林,以供皇家遊覽消閒。北宋在汴京之西,有金明池,明清之後宮城之西有三海。清代帝王都雅好園林,所以北京西郊一連串的建設了龐大的宮園,如萬春園、圓明園、頤和園等。這些園不但規模很大,而且是與清代北京城水利工程建設相結合。自古以來,我國的宮廷園林都涵蓋著一段河水,或自河中引水灌池以造景。清代為北京城的供水問題,整理了上游的水道,做了幾個水庫,這些宮園就利用水庫為池而興建的。這樣的條件,新埔也不具備。

我為甚麼會想到要做中國庭園呢?是從「文會」的觀念引發的。在設計的構想具體化之前,多次談話中常常出現的字眼,就是「來此度假、來此讀書、來此聊天」等等。這使我深深體會到,聯合報所需要的是一個中國文人們能夠以文會友的場所,開始時,分散式的林間小屋形態的構想曾經浮現過。但是這個意念很快就打消了。因為西洋式的孤獨的面對山林,或我國古人竹籬茅舍的理想,都不切合於實際。因為度假的觀念中沒有沉思默想,或自我放逐成份,而是輕鬆愉快的,以景觀為佐料的心靈饗宴。這是中國人的觀念,要用中國的方式來表達。

「文會」的觀念中,讓我們先談「會」字。這個字很明顯的表示了社交活動的意義。我們的消閒生活不是到深山中去與鳥獸為伍,或到小溪上垂釣,而是約幾位談得來的好友,共度愉快的時光。我國古代的讀書人早就有這種想法了,在現代社會中,平常的日子朋友們各忙著自己的工作,如沒有業務上的往來,連通個電話的機會都很少。即使見面,也因匆忙而鮮能把杯言歡。度假可說是僅有的相聚的機會了。所以「會」字是構思中十分重要的環節。

為了聚會,當然可以用各種方式去達到目的。然而聯合報是文化機構,是一大群文人所組成的團體。他們不是精力過剩的一群小伙子,即使是環繞著聯合報的各種組識,如《中國論壇》、《聯合月刊》、《聯合文學》,甚至基金會與出版社,也有相當數量的知識份子參與各種活動。如果把傳統「文會」觀念中的「文」字廣義的解釋為文化,則覺豁然開朗,有眉目可辨了。今天談「文會」,自然不必要再學古人,要美人相伴醇酒相饗,要吟詩賦詞。今天即使是讀書人的休閒活動也大有改變,他們不可能再與古人一樣用詩酒來麻醉自己。他們所需要的是一個文化的賞心悅目的環境,在消閒的時刻,悠遊其間,高興時與友人談笑風生,又能有安祥的環境,度過寧靜的片刻。其結論就是一座傳統的園林。

然而細究起來,我們需要的是一座傳統園林形態的環境,並不是一座標準的中國園林。前文說過,過去的中國園林是「後花園」,居住部份是在園外的。只有大規模的宮廷園林,或紅樓夢中的大觀園,才結合園景與居住單元。而聯合報的需要應該是一個集結居住單元而形成的園景,介乎大觀園與民間園林之間的休閒環境。它要容納不同的文化活動,且提供寧靜而優雅的居住環境。

我們需要的是傳統園林中空間的層級性,佈局的詩情畫意,優美而飄逸的建築美感,以及在有限的空間中,利用因借的原理創造無限的變化。我們需要的是傳統的山石與水泉之趣、花木扶疏之美、水中倒影與水面浮萍的情趣和亭榭錯落有緻的韻味。

※摘錄自《漢寶德:境象風雲.寫藝人生》

作者介紹

漢寶德,著名建築師暨建築學者,台灣現代建築思想的啟蒙者。1934年生,成功大學建築系學士,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碩士、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主要經歷為: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籌備主任及館長、國立台南藝術學院籌備主任及校長、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文建會委員、台北市文化局顧問、漢光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等。

回國初期設計之洛韶山莊、天祥青年活動中心等作品,呈現出強烈的現代建築立體派風格,爾後其思想轉念為大眾而設計,產生融合當地地貌情境之溪頭青年活動中心,此後,無論是墾丁青年活動中心、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南園等案例,更結合其長年從事古蹟修復工作之經驗,以現代技術來詮釋民族與鄉土形式建築。其建築作品屢獲建築師雜誌建築獎。

早年就學期間便創辦了《百葉窗》,爾後至1970年代,陸續編輯《建築》雙月刊、《建築與計畫》、《境與象》等建築專業雜誌,致力推動台灣現代建築思潮,冀探討建築設計思想與社會人文之關聯等課題。著作等身,至今仍持續創作中,包括:《築人間:漢寶德回憶錄》、《漢寶德談美》、《美感與境界》、《設計型思考》、《漢寶德建築行》、《建築.生活容器》、《建築.歷史.文化》、《東西建築十講》等。曾為中國時報人間副刊、聯合報副刊、中華日報副刊、天下雜誌、大地雜誌、探索雜誌、人本教育札記、明道文藝雜誌撰寫專欄。

1994年獲教育部一等文化獎章、2006年獲得國家文藝獎第一屆建築獎、2008年台灣大學榮譽博士、2009年雜誌最佳專欄金鼎獎、2010年中國建築傳媒獎─傑出成就獎、2012年第二屆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終身成就獎。

出版社:暖暖書屋
上市日期:201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