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驗屍智慧:《誰說仵作不科學?》

文/鉄鼠

Photo from Wikipedia

多數的推理小說通常從一具「屍體」開始,對於屍體的知識,往往是書寫/閱讀推理小說不可或缺的元素。許多詭計的設定都圍繞著屍體而展開,像是屍體的身份、屍體成為屍體的時間(死亡時間)等,都是推理作家會多加著墨之處,故事裡的偵探或多或少有些基礎法醫學知識,讀者在耳濡目染之下也多少學會了幾招。

然而,講到法醫學,或者鑑識科學,人們通常會覺得它是相當晚近才發展的一門專業學科,除了現代醫學知識外,可能還需配合精密的科學儀器應用。從學科建制的觀點來看,它們確實屬於現代學門;然而,人們認識屍體的需求,絕非晚近才出現。我們不難想像早在數千年前,就有遠祖開始鑽研屍體,試圖澄清不明不白的死因,從而累積相當的實作知識。

以鄰近的中國來說,早在《秦律》即規定死因不明者皆需驗屍,從《封診式》這雲夢睡虎地出土的秦簡可以見到,當時的刑事鑑識工作已相當成熟,且有著極為可觀的知識成果。漢以降的史書,對此領域持續有詳盡豐富的記載。到了唐宋,其發展來到了巔峰,並於此時誕生了中國古代法醫學第一本集大成之作──南宋宋慈所著之《洗冤集錄》。此後,有愈來愈多承繼宋慈精神的法醫專著相繼問世。

若對古代法醫學有興趣,想一窺其奧妙者,今年出版的《誰說仵作不科學?》是本不錯的入門書。它從《洗冤集錄》等中國法醫專著中揀選案例,按照犯案媒介及物證性質,將其分成五大類呈現。每則案例,除原文外,另附有完整註釋與翻譯,讓讀者得以跨越文言文的障礙,輕鬆理解選錄之古代刑案的始末及其法醫見解。但內容不僅於此,真正的好戲還在好頭。

本書兩位作者發揮所學,運用當代法醫學的知識與理論,針對案例做了詳盡的說明與分析,一方面揭露古代驗屍實作中所隱涵的鑑識科學智慧,一方面拓深讀者對於現代法醫學專業的理解。

以金之部之四「蠅集兇刀」為例,本案出自明孫能傳所編之《益智編》,講述承辦官員根據蒼蠅的生物特性,尋出兇刀,鎖定疑犯,最終破案的過程。官員首先憑藉經驗法則將兇刀類型鎖定在農業用鐮刀,在利用蒼蠅「好腥氣」一點,將真正的兇刀從眾多同類刀械裡特定出來。

根據作者的解說,我們見到這位官員已經懂得利用微物證據──以本案來說,血跡──來破案,儘管他沒有高科技儀器協助鑑定刀械是否有血液殘留,但成功地利用蒼蠅的嗅覺來達到目的。官員的智慧來自於對現象觀察的經驗累積,作者則進一步提供讀者「蒼蠅何以嗜腥?」的現代科學解釋,賦予官員實作更為深刻扎實的依據,同時提昇讀者的知能。

據此,在《誰說仵作不科學?》一書,我們不僅見到古代中國驗屍實務上的具體施為,同時也發現到他們的方法有著相當的科學基礎,只是受限於理論、技術等諸多物質條件,而無法像現代鑑識科學,給於現象本身更為精緻縝密的因果關係解釋,但作者的說明分析將這塊遺漏的拼圖給補上。將古人的經驗發想與今人的知識成就鎔鑄在一起,一併呈現給讀者。

如果你對法醫學及鑑識科學感興趣,實不能錯過這本古今並蓄,知識濃度高,但讀來毫不乏味的學術書籍。不過,在此鉄鼠要提醒親愛的讀者們,本書文字平易近人,但圖片就不是這麼一回事──書中案發現場的寫真,可能會讓人感到不適,閱讀前請做好心理準備!

如果讀了《誰說仵作不科學?》意猶未盡,建議同場加映《破案關鍵:指紋、毛髮、血液、DNA,犯罪現場中不可不知的鑑識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