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易武俠生理學/高普】案頭工具書總體檢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TORLEY
最近某出版社出清庫存,其中有一套百科圖鑑對半砍到五折,身為知識蒐集狂的我,一傢伙買了好幾本,想放在桌邊當作參考書籍。
身為一名創作者,手邊或多或少都會有些參考資料,我這個人又喜歡掉書袋,寫一部作品參考十來本書往往跑不了,再加上幾本必備的工具書,置物架經常堆得老高。
也由於這個習慣,讓我對其他作者的案頭書十分感興趣,總忍不住想窺探一下,偷師不成也能弄點八卦作為談資。
我想不管哪種作品,創作者心中都有一些框架亟待建構,有許多空缺亟待填補,否則作品只能是空中樓閣。據說日本的國民作家司馬遼太郎,每寫一部新作,家附近的相關書籍都會被他一掃而空,在海量閱讀之後,故事的骨血才會在他腦子裡漸次成形,環境與人物活靈活現,宛如真在他面前一樣。
如果說作者研讀資料才能形塑作品,那吾人是否能反推回去,由完成的作品推導出作者案頭究竟有哪些參考書冊?
如果這位作者是黃師,那麼情況又是如何,由這些案頭書,吾人能否拼湊出黃師的某些創作癖性,諸如此類的疑問,想想也覺得很有趣。
有些書黃師已在過去訪談中透露過,那是他玄學命理的基礎,譬如《滴天髓》,《道藏》等讀物(後者內容相當龐大),連筆名也與《易經》這部書有關。
再看黃師幾部歷史架空大作,譬如秦之《尋秦記》,隋之《大唐雙龍傳》、明之《覆雨翻雲》等等,不難猜想他手邊肯定有一些歷史書,也許有《二十四史》、《中國歷代紀年表》、《帝王年表》之類。
史書之外肯定也有分門別類的專著,譬如關於政治經濟與文化的專書,尤其是軍事邊疆等著作,在黃師作品中更是重中之重。
所謂史地不分家,在研讀歷史之餘,怎麼少得了地理上的情資,對岸出過一本譚其驤主編的《簡明中國歷史地圖集》,將中國由原始社會以來的歷朝各代,繪出相應的疆域分野以及地名,乃武俠作者居家必備的圖冊。
這部書另有八冊完整版,內容想必更加全面,我個人只有簡版,完整版無緣得睹,但說不定黃師手邊就有一套。
在嚴謹的專著外,免不了要有一些比較軟性的風景旅遊書,最好是那種古味十足的州郡方志,更能切合時代品味。
試想浪翻雲出洞庭入南京,龍鷹遠遊邊疆塞外,還能一一尋幽訪勝,那該有多麼愜意。
記得在《大唐雙龍傳》裡,雙龍偶遇魯妙子,搜刮了後者一堆奇籍秘典,什麼機關學、天星學、園林學與建築學等,大開兩人綠豆般的眼界。
黃師曾藉魯妙子之口,闡述了一段園林之道:「園林雖千變萬化,其要只有九:就是空間、明暗、分隔、裝襯、立象、色相、氣候、嗅香、果供。」
這已經是很具體的論述,黃師若非真做過園丁,應當參考了不少書籍,同樣的機關學建築學等等,想必在案頭上都有幾本。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兵法這門技藝,戰爭在黃師的書中乃一大重點,篇幅較長的幾部都躲不開,對戰事的描寫也是黃師強項,譬如《日月當空》,龍鷹在洱海風城堅守的經過,爭城搶地鬥智鬥勇,幾次攔下宗密智大軍,就寫得動人至極。
顯然黃師在兵法戰事上下過極大功夫,案頭自然少不了六韜三略歷代兵法,更由此衍生出一切守備攻城兵馬器械的知識,這是多大的一縲書啊。
有件事十分有趣,黃師寫了那麼多雜學,對這些學問究竟把握度如何,能夠達到專業水平嗎?
黃師的本業是藝術學,但在作品中這部份卻很少刻意去提,偶爾提起也是一筆帶過、畫龍點睛。我感覺這正是知識已經內化的體現,倘若書袋掉太多,反而說明了與這門學問仍有距離,就如我的情況一樣。
多即是少,少即是多,值得吾人細細品味。
對一名創作者來說,一部作品就是一個世界,想像的世界再天馬行空,都要有其自洽的邏輯,在建構過程中,取材於現實是一個明智的做法,想向現實取材除了行萬里路,就只能讀破萬卷書了。
這種建構一點都不辛苦,或者說樂趣比苦楚大得多,與其說建構,倒不如說是在挖掘這個世界,每個念頭都可能成為一個片段,深入探究後,往往能誘發另一個想法,交織出一個美麗的新世界,多美妙。
想寫一部《大唐雙龍傳》嗎,趕快多買幾本工具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