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百年前測試胃酸的方法,是請人吞下用線綁著的海綿⋯⋯
文/劉育志、白映俞
世界各地的古早醫學都偏向哲學與玄學,在歐洲流行體液學說,普遍認為當血液、黏液、黃膽汁和黑膽汁這四種體液失衡,就會產生疾病。若要治療疾病,便得想辦法讓四種體液恢復平衡,而他們所提出的手段分別是放血、嘔吐、發汗、拉肚子。
顯然,在這段漫長的歲月裡,人體被視為一個神祕的箱子,沒有人曉得裡頭是如何運作,吃進去的食物又到了哪裡。中古世紀的學者們猜測當食物進入肚子後,會經過「燃燒」的過程,他們覺得食物一定是像火那樣燃燒,才會讓身體獲取能量。
吞進肚子裡的海綿
西元十六世紀,改變歷史的人誕生了。那是人稱「解剖學之父」的維薩里。天生反骨的維薩里是第一個站出來駁斥古老解剖概念的醫師,他清楚地指出肝臟不是四葉、胃和脾臟之間並不存在通道,這些都是延續一千多年的錯誤。維薩里猜測消化從可以絞碎食物的胃開始,再進入小腸,使他成為腸胃道生理病理學的奠基者。
為什麼吃下去的食物會乖乖地從胃移動到小腸,然後進入大腸?是什麼驅動著食物往前走,讓食物不會往回走,或是走錯路呢?
維薩里的學生找到了另一個屬於腸道的祕密。原來,從小腸進入大腸的交接處有個巧妙的活門裝置,能夠阻止食物回流。
接著,解剖學家們陸陸續續找到更多精細構造,像是細小的胰管、膽管等等,但到了這裡我們所看到的只是消化工廠的管路,對於消化工廠是如何運轉仍然一無所知。醫師們愈接近肚子,就發現肚子藏有太多的祕密(見下圖)。

到了十八世紀,有位醫師發現胃裡面藏有酸液,而且更進一步猜測,這些酸溜溜的液體,具有消化固態食物的能力。
你或許會有個疑問,凡是有過嘔吐經驗的人,應該都曉得胃酸的存在,這有什麼了不起呢?的確,知道胃酸的存在並不困難,困難的是要如何證明「胃液會消化食物」。
這位醫師用線綁著海綿,請受試者吞到肚子裡去,讓海綿浸泡在胃液裡,過一陣子再把海綿拉出來,如此就能取到可供實驗的胃液。他將不同種類的食物浸在胃液裡,最後得出了結論,「胃液可以消化肉類,但是對於麵粉似乎就起不了作用。」
我們不知道他到底請了多少人吞海綿,或是吞了多少次海綿,才能收集到足夠做實驗的胃液,經由他們的努力,終於替「胃液」與「消化」畫上了等號。
※ 本文摘錄自《肚子裡的祕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