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種更甜美也可能更憂鬱的台北學/《圖說清代台北城》
文/顏忠賢(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Photo from Wikipedia
這本書是一種台北學。一種更甜美也可能更憂鬱的台北學。
因為整個台北歷來的有點災禍瘴癘、有點窮山惡水、有點郊拼械鬥、有點官逼民反、有點巴格耶魯、有點不容易四維八德而同時土生土長地活下去的困難。這本書不免暗示著我們,緊緊懷抱的關於一個終極的台北學想像突然變得不太重要。
更後頭更巨大的寓言。「台北」是:歷史劇、懷舊電影、老歌、古典戲曲譜本、風水、史詩、科舉考題的再引用。當然,這裡頭更包含一個城市史線性發展的假說;「艋舺」、「大稻埕」、「城內」,但其實是在尋找一種較流動較連鎖的反應,這三個城區仍然從清代起就擁有自身在擅場歷史前進與後退的柳暗花明,彼此相互覬覦,相互消長。而落地生根之後,跟著而來的一大段歷史及其長出的地理,舊的、較舊的、或古老的、自然的、活過的城市的某些殘餘地帶仍然在。仍然用其餘緒在這本書中緩緩現身。
這本書那麼有耐心地描述這個我們不常有耐心地活在裡頭的城市。
所以,在裡頭,我們或許可以發現更多更有意思關於產業史的、殖民史的、科技史的……關於這個城的不同打量。
一個說書說的更抒情又更窩心的台北。一個用素描淡彩塗鴨出來更樸素的台北。一個分鏡切割得更細更蒙太奇更繁複運鏡更奇幻的台北。
其實,這本書真的好好看。
因為,沒有老派建築學院派的酸腐。沒有城市史研究批判路線的嚴厲。雖然這裡頭的台北那麼古那麼遙遠,但是卻反而因為較不緊張的復刻版口吻,顯得更為體貼地迷人而動人。
從荷蘭紅毛番蓋的紅毛城的廢棄到大稻埕洋行茶行種種洋樓的廢棄。從仍然有凱達格蘭女巫做法治病的療癒到馬偕牧師天主教宣教傳道的療癒。從天地會戴潮春反清復明叛變的慘烈到漳泉械鬥頂下郊拼搶地盤廝殺的慘烈。清代的台北是因此半筋半肉地兌現出來其古老城市面貌肌理的栩栩如生……
然而。這畢竟是一本很多鳥瞰圖透視圖平面立面剖面圖畫出來的古城建築故事書。
在書裡頭。台北是一個飽含硫磺礦和獵人頭野番的盆地。也是一個講究風水又講究生意的老城池。更是一個充滿老廟書院合院商館的古都。
這些線索在這些章節中訴說著很多那個時代的故事及其歷代建築繁華後頭的種種。
諸如:平埔族聚落茅草竹結構屋頂的傾斜如何妖異。艋舺城內的隘門曲巷弄巷戰過的吆喝如何混亂。大龍峒四十四坎街屋到迪化街狹長店屋的市井如何喧囂。龍山寺到保安宮到霞海城堭廟慶的搶爐主般的熱鬧如何虔誠。板橋林家花園陳悅記古宅辜顯榮洋樓的大商如何海派。蓋鐵路設衙門辦宗祠建領事館的近現代如何波折。
從一六二六年建紅毛城至今三百多年來得太過滄桑。所有這個城市的身世的變遷及其流離,都可以用此書更清晰也更迷離的史料、更嚴謹也更鬆散的史觀,再活一回、再喚出一回。
而台北就因此更銳利更鮮活地浮現了。在這本書中找尋到某種更奇幻的奇想。栩栩如生地。
本文為《圖說清代台北城》推薦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