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安於孤獨的問題——強納森・法蘭岑新作《如何獨處》
對我來說,任何單一事件的重要性,都比不上全書文章共同關注的潛在議題:
在喧鬧嘈雜、五光十色的大眾文化中,如何維持獨特性和多樣性
——如何安於孤獨的問題。(法蘭岑)
二十世紀以來,24小時發聲的大眾媒體、無遠弗屆的網際網路
逐漸無縫滲透所有人的思考路徑、影響大家的生活選擇,
讓大家自動變成「一樣」,社會在無形中失去多元活力,失去獨立思考的力量。
《如何獨處》中的13篇文章,是法蘭岑不同於世俗聲音、展現「異議」的紀錄,
是他對自我人生境遇、對政治社會擲地有聲的反思與見解。
被《時代》雜誌譽為「偉大的美國小說家」的強納森‧法蘭岑,
再一次展現文學家的光芒。
1996年,法蘭岑在收納許多美國進步人士洞見的《哈潑》(Harper’s)雜誌上,發表的一篇題為〈偶爾作夢——在影像世紀還寫小說的一個原因〉的文章,引起矚目。在這篇長文中,法蘭岑談及「影像」(電視畫面、網路)全面攻佔人們接收世界訊息、與社會互動,甚至了解自己的管道,如何令他既困惑又憂心。
失去文字的生活讓人失去與自己對話的能力。沙發上的馬鈴薯不斷接收著過眼雲煙似的資訊,卻益發自覺空洞。於是他失去讀者身份的痛苦和憂心失去作者身份的痛苦交熾,他開始吶喊、憤怒,他哀嘆,卻也知道暢銷書作家不能哀嘆文化已死。最後,他從眾多掙扎中看到自己的路,也打開讀者思維的迷霧。
【作者介紹】強納森‧法蘭岑(Johnathan Franzen)
1959年出生,美國小說家、散文作家,《紐約客》撰稿人。1996年,37歲、已經出版過兩本小說的法蘭岑在《哈潑》(Harper’s)雜誌上發表的一篇題為〈偶爾作夢——在影像世紀還寫小說的一個原因〉的隨筆,表達其對文學現況的惋惜,引起眾多矚目。他的第三部小說《修正》(2001)出版後好評如潮,法蘭岑憑此書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及2002年美國普利茲獎提名。2010年8月底出版第四本小說《自由》,登上《時代》(Time)雜誌封面,被譽為「偉大的美國小說家」。
出版社:新經典文化
上市日期:2015.1.7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Behzad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