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選擇的權利/《反過來想就對了》

文/駱芳美

人生無常,當遭遇到不幸的意外,有人可能從此一蹶不振、怨天尤人,也有人會在逆境中勇敢找出一線生機。這兩者之間的差距,往往只在做出選擇的一念之間。

諮商心理學家威廉.葛拉斯(Willam Glasser)的「選擇理論」(Choice Theory),強調人生是一連串選擇的結果。而在進行選擇時,人們與生俱來的生存、愛與歸屬、掌控權、自由、快樂等五項內在的需求,會影響選擇的方向。

卡琳.葛拉斯(Carleen Glasser)以椅子來描述五項需求間的關係。她說如果生存需求是椅面,其他四項需求則是椅子的四隻腳,可見愛與歸屬、掌控權、自由、快樂四方面需求獲得平衡的滿足,是支撐生存需求穩固的重要支柱。

約翰是我一位美國學生的妹婿,我曾邀請他來班上演講,他從人生谷底往上爬的故事,令聞者動容。眼睛是靈魂之窗,失明之初,約翰覺得自己已失去了生存下去的能力而異常沮喪,但周遭的人沒有放棄他,不斷滋養其他四方面的需求,來幫助他度過難關。父母在生活各項細節上噓寒問暖地照顧他,師長與朋友也經常給予愛的關懷。但如果只有愛卻缺乏其他需求的滋長,約翰的需求椅是站不穩的,於是父母藉由巧妙的安排讓他體驗自行用餐,以滿足他對生活的掌控權;而傳遞食物給別人,也讓他有歸屬感。

不過這時的約翰仍是不快樂的,音樂是他喜樂的來源,但大家怕他會觸景傷情而不敢提起。在沒有音樂又看不見的黑暗深淵裡,約翰的快樂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直到他的音樂同好慢慢地帶他回到音樂的懷抱。

然而約翰也發現,只有不依賴他人,才能擁有對生活的真正掌控權,激勵約翰離開家裡舒服安全的環境,到全然陌生的盲人學校接受訓練。臨行前一晚家人為他舉辦歡送會,親友的祝福與愛,為忐忑不安的他注入了一股強心劑。被滿滿的愛所感動,約翰以歌聲答謝眾人的祝福時,甚至有勇氣嘗試早被放棄的彈吉他能力。

到盲人學校與相同際遇的同學互動與互相鼓勵,有助於滿足約翰愛與歸屬感的需求。而憑著意志力,他重拾讀、寫與生活自理的能力,生活掌控力需求的滿足,增加了他信心,連往返家裡與學校之間需要搭機與轉機也難不倒他。這時,他的心是自由的。

從失明到盲校畢業短短四年間,他選擇重新起步、選擇面對。這過程中,他逐漸找回愛與歸屬感,對生命掌控權、自由、快樂的需求也逐漸得到滿足。雖然他仍是失明的,但四隻需求椅的腳穩住了他的生命力。之後,他的婚姻與事業穩定,而幽默的個性讓他各方面的需求一再獲得滿足。他不只適應了失明,也活出了新的可能、鼓舞身邊的人重新看到生命的希望。

相反地,如果約翰死抱著車禍受害者的哀怨心情,選擇逃避與退縮,那麼車禍奪走的不僅是他的視力,也奪走了他的生存能力與生命力。

不幸的第一人生有極大可能帶出充滿希望的第二人生,關鍵點就在於選擇如何面對不幸。積極正向的選擇會讓人變得開朗;負向消極的選擇則會讓人掉入深淵。

遭逢逆境時,永遠別忘了,你絕對有選擇的權利!

※ 本文摘錄自《反過來想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