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from Flickr by Kristina Alexanderson

情緒是一種過濾系統,告訴我們哪裡不對勁

文/曹中瑋

生物演化為了協助人類求生存,已賦予人類更多所謂的負向基本情緒,而非正向的情緒……不愉快的情緒通常是有用的。焦慮、生氣、悲傷和遺憾具備一個有用的目的,否則它們就不會存在。不愉快的感受會將人們的注意力引到那些關乎他們福祉的重要事件上,並且促進適當的行動。

情緒的積極功能:提升我們的存活率

情緒,特別是讓我們難受的情緒,是在我們遇到內/外在挑戰、侵犯、剝奪的事件時所產生的身心激烈反應,使我們能更有力量去因應這些狀況。而且為了要我們重視此刺激,愈是危險的狀況,情緒感受和反應會愈為強烈。因此,情緒不但具有維繫生存的重要正向功能,而且是「當下」的,換句話說,當事件解決了、過去了,情緒就會自然消退。

簡單地說,情緒的功能是促使人類集中能量(情緒發生時,腎上腺素分泌強化我們的速度與力氣,就是其一),盡力維護我們的安危及福祉權益,而得以順利生存下去。

以最原始的害怕與生氣情緒為例。在一些危險的情境中,害怕會使我們集中注意、小心防範。一旦真正出現了威脅,啟動害怕情緒的生理機能,可以使我們有超出平時的力量逃離危險。例如,當我們走在曾經發生過搶案的暗巷,會仔細聽有沒有特別的動靜或腳步聲,全身警戒(有備者可能緊握著皮包中的電擊棒),深怕有人從旁突襲,這樣的防範自然會減少受傷害的機率。若真的發現有人尾隨在後,動機又不友善,我們可能選擇快跑到人多、明亮之處,這時跑步的速度絕對比在學校考跑百米時快許多,成功躲掉危險的機會大增。

生氣時,產生的生理反應有助於減少逃避,同時提供面對外在威脅或攻擊的行動力量;而生氣的訊息也能讓刺激者知道,我們不喜歡,甚至厭惡他們的行為,已準備好保護自己的因應之道,這就有機會促使刺激者考量情勢,選擇放棄或調整其原先的舉動。

這就像有陌生人或其他動物要接近剛出生的小狗,母狗常會露出凶惡的身形、發出憤怒的警告聲,試圖要趕走牠認為的侵略者。人類不也如此?《三國演義》中張飛在長阪橋前,憤怒地厲喝三聲,讓曹操身邊的夏侯傑驚得肝膽碎裂,摔下馬去,更嚇得曹操大軍落荒而退。後人有詩讚曰:「長阪橋頭殺氣生,橫槍立馬眼圓睜。一聲好似轟雷震,獨退曹家百萬兵。」這不僅保護了自己的親人或國人,更減低不必要的傷害。

生氣和害怕是一對重要的保命情緒。當我們抵擋不了外界的威脅,就啟動害怕的情緒,協助我們快速逃離;若可以抵擋或必須抵抗,就展現生氣的情緒而全力反擊。

因失落所產生的哀傷和悲痛情緒,常可以喚起別人的悲憫之情而提出實質的幫助、精神的支持,親友也因此感情凝聚與相互照顧。這也是人類演化出來的生存本事,所以悲傷情緒的訊息(像表情、聲音),特別容易讓覺察者產生想關心、協助的意圖。例如,一個孩子為失去親人而哭泣、一位母親尋找失蹤子女的傷心告白,或親人過世,全家人守靈、誦經和舉行告別式等,都讓我們容易走過失落的經驗,或得到解決困境的奧援。

反過來看,倘若沒有情緒,會是怎樣的狀態?

沒有了感覺,會失去情緒的預警、保護、激發因應變化的潛能等功能,讓我們對外在的危險和入侵失去防禦的能力。如果沒有害怕的情緒,就會缺乏警覺性,也失去逃離的特殊力量,非常容易遭受傷害和危險。

在一些文化中,要求女性要溫和、忍讓,絕不可生氣。日後遇到別人侵犯時(指廣義的侵犯,包括權益或擁有物被取走),很容易步步退讓、無法反擊而受害,也可能因此產生很深的憂鬱狀況。

提醒我們有事情不對勁

情緒是有必要性和自發性的,當情緒升起來,耐住性子去聽聽它要告訴你什麼。《SQ:I-You共融的社會智能》一書中提到一項實驗,神經科醫師測試罹患短期記憶失憶症的病人,在和其握手時,手中暗藏一枚圖釘,病人被刺到後再見到醫生,依然不記得見過醫生,但再也不願和他握手。

「我們心裡知道(情緒經驗)的事情比嘴巴能說出(認知歷程)的更多。」(摘Goleman,2007,p.1351、37)

其實,情緒就是提醒我們注意內、外在發生了好或不好的狀況,而且遠比我們的認知能力知道得更早、更豐富:好的要趨近和取得;不好的就需要我們盡快地遠離或改善。

情緒篩選訊息,讓我們快速判斷及做決定,特別是關於個人喜惡方面:

腦子無法負荷感覺器官不斷輸入的大量訊息,因此需要一套過濾系統,才能專注我們身心認為最重要的訊息,並忽略其他訊息。而決定什麼訊息值得我們注意的,正是我們的情緒。(摘自Pert,2011,p.179)

情緒在做判斷時,不見得是「對的」、「精準的」,然而卻是最快速的。尤其有關喜惡方面的事情,沒有了情緒,幾乎無法做出決定。《SQ:I-You共融的社會智能》提到另一個案例,車禍受傷的銀行高階主管,腦部情緒中樞嚴重受損,以致失去情緒感受的能力。當他出院回到工作崗位,工作方面影響細微,仍勝任自如,生活上也看不出明顯的異狀。到了結婚紀念日,這位先生希望找一家最棒的餐廳,慶祝這個雙喜的日子。他上網查很多資料,並做了詳盡的分析比較,但就是無法做出決定,腦部受傷讓他無法判斷最喜愛哪家餐廳。

而我們有所謂選擇性的注意或記憶,其左右選擇的關鍵,也是情緒。

讓我們的生命精采、豐富

情緒經驗系統是整體的,當人因為排拒不愉快的情緒而逐漸關閉此感覺系統,則快樂、愉悅等我們追求與嚮往的感覺,也同樣體會不到,人生失去了亮麗、豐富的色彩,變成黑白的,而創造美好的文明和藝術生活,也將成為不可能的任務。

此外,不能覺察自己的情緒,當然也難以體察他人的情緒;少了情緒的交流,人與人之間就好似築起了一道無門窗的高牆,心靈無法連結,也不具同理能力。人際相處一旦失去情感的付出與接收,自然不可能建立親密的互動,產生愛與關懷的幸福關係。更可怕的是,當隔絕情緒愈趨嚴重,很可能變成一個完全沒有情緒感受力、沒有悲憫之情、不體察人間疾苦的冷血「殺手」(殺手訓練中,絕對禁止對人產生同情和感情)。社會裡這樣的人多了,那將成為令人不寒而慄的世界。

※ 本文摘錄自《當下,與情緒相遇:諮商心理師的情緒理解與自我生命歷程》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