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河店長686十年心血──愛《看電影的人》不能錯過的重量級影評!
Photo from Flickr by when i was a bird
文/詹正德
每個人都有自己看電影的方法,特別是資深影迷。
不同於大衛.馬密(David Mamet)透過自己在電影編導實務上的融會貫通所凝結出的那本「薄」大精深的《導演功課》,肯.丹席格爾(Ken Dancyger)所著的《導演思維》(The Director’s Idea)乍看像是一部電影導演的封神榜,其實卻是從觀眾與導演的中介者角度出發而提出的「看(電影)的方法」。
肯.丹席格爾在書中將導演分成三種:合格導演、優秀導演及偉大導演,然而他並不是要建立一組可以量化的評分項目,或者蓋棺論定哪個導演合格、哪個導演優秀,誰又是偉大導演等等,這些並不是書中論述的重點;而在於文本詮釋、演員調教、場面調度以及鏡頭運用,乃至整個拍攝過程中其他細節的選擇與決定等等,這些面向均是一個導演的分內之事──肯.丹席格爾綜合稱之為「導演思維」──要評價一個導演,自然應當從這些面向著手。
從實務工作者的立場來看,這幾個面向也的確是「導演思維」的核心,大衛.馬密的《導演功課》就是從「說故事」開始講起,最後講到「導演工作」時翻來覆去也只是強調這麼兩句:「該對演員說什麼?攝影機應該擺哪裡?」
這兩句對電影導演而言真是大哉問!每個拍片現場都有不同的狀況,每個導演又都有自己的「導演思維」,因此絕不可能有標準答案,甚至連依循的原則都沒有──這正說明了導演工作所具有的創作本質。
或許有人要問:既然沒有普遍性的原則與標準,又如何來評價導演?
我的看法是:雖然沒有標準答案,但是每個導演一旦找到自己的答案(根據他的導演思維),那個適合他的評價標準就會自己跑出來。
例如亞德里安.林恩(Adrian Lyne)和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都拍過納博可夫(Vladimir Nabokov)的小說《蘿莉塔》(Lolita),但是前者只是平鋪直敘講完整個故事,沒有給出什麼特殊的觀點,在文本詮釋上已經失之貧乏,對於演員指導及鏡頭運用也無甚可觀,但是觀眾仍然能清楚理解整個故事;相反地,庫柏力克導演的《蘿莉塔》在層次上就全然不同,雖然肯.丹席格爾沒有舉例說明任何一個鏡頭,但我很願意在此補充:庫柏力克的《蘿莉塔》開場第一個鏡頭就以特寫直拍蘿莉塔為自己的腳趾一根一根仔細地塗著指甲油,四個趾縫中還夾著棉花,這樣一個簡單的鏡頭便已把蘿莉塔這個心智比身體早熟的少女心態表露無遺。
亞德里安.林恩選擇平鋪直敘的方法說完故事,因此評價他的標準也就簡單直接;庫柏力克則幾乎每個鏡頭都能單獨提出分析,整部片的演員表現與文本詮釋也都層次繁複,因此評價他的標準必然更加複雜而與前者有所不同。
※ 本文摘錄自《看電影的人》